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对话名家 >> 正文

林超贤: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一次修行

发稿时间:2020-04-01 21:44: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本报记者 谢宛霏 实习生 丁凤蕾
 
       定档大年初一的新片《紧急救援》延续了林超贤“较真”的风格,高难度的水下拍摄和海陆空救援全部真景实拍,只为追求“真实”二字。演员彭于晏回忆拍摄过程时说,“林导总是亲自上阵,陪着演员上天入海,甚至自己扛起机器,与演员一起冲在最前线。”
  电影《紧急救援》取材于真实救援事件,以宏大视角、现实手法展现了贴近真实的中国救捞人形象,也是汉语首部聚焦海上救援的影片。在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专访时林超贤说,看到国家打捞局提供的真实救援画面时,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选择紧急救援海上题材,就是因为它的精神——我相信每个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恐惧,大自然的力量是可怕的,救捞员不是超级英雄,他们也是人,为了保护其他人随时可能献出生命的勇气,值得我们钦佩。”
  拍《紧急救援》林超贤花了5年的时间进行考察、构思。为了让电影的呈现更加真实,开拍前他带领团队前往南海、东海、烟台等重点基地考察与访谈,深度了解救捞员的故事。“我们尽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形象,然后再去挑选符合电影方向的内容。拍《湄公河行动》的时候我们去了金三角,还深入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必需亲自去看、去感受,只有体验过才能还原那份真实。”林超贤说。
  不仅如此,他还会拉着团队成员一起观看国外同题材的电影,查阅相关案例,找到相似点和共性。“通过这些共通点,去思考如何呈现是恰到好处的,是可以正好击中观众的,想清楚了我们才会落笔。”林超贤说。
  “决定好故事走向之后,我会去跟编剧团队讨论。编剧们会从文字角度对故事进行表达,我再去调整拍摄稿和具体的台词。”林超贤说,剧本只有“在打磨后会变得更加接地气”。
  彭于晏曾看过这部电影的多个版本的剧本。“之所以最后确定了这个版本,就是因为它更真实。”对于影片的真实性,林超贤有着自己的理解,真实性是电影的灵魂。作为导演,需要从技术上去诠释这种真实感,他非常追求现场实拍,绝不会为了省力气、节约时间交给后期特效,必须跟自己“死磕”,只有实在无法实现的时候才能交给特效。
  在人物的塑造上,林超贤特别强调人物表情、神态、语言多方面传递的力量。他经常会给演员讲戏,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找到人物的定位。“拍摄时需要从每一个人物的岗位角度出发,而非电影荧幕化,小到警察、军人手中的武器都需要思考。”电影创作需要创作团队的前后合作,最终通过银幕中演员进行呈现。在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上,林超贤认为,导演是整个电影的引路人,电影需要导演指引到每个点,但在主题和剧本明确的前提下,演员可以通过前期的功课、原型等进行自己的理解和塑造。
林超贤认为,演戏的时候,最累的不是动作,而是情感。因为情感需要动用心、脑,是能量的释放,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他将情绪的一瞬间表达比作开一台车,所有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而真实的情绪爆发也是电影真实性的一种体现。
  据悉,电影全方位展现了海上爆炸油田、峡谷激流、飞机坠海以及巨型货轮爆炸的四次救援行动。在拍摄全世界公认最难拍的“水戏”时,导演林超贤带领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等演员远赴墨西哥,前往《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等拍摄地进行水下拍摄。林超贤虽不会潜水,但仍非常负责任地陪彭于晏深入水下将近18米的位置完成拍摄。
  除了震撼人心的场面外,片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以及危难时随叫随到,紧急时全力以赴,既展现了中国救捞迎向风浪守护生命的英勇一面,同时也让观众们看到了他们有血有肉、平凡真实的一面。有观众在观看后表示,“救捞人群隐秘而伟大,这部电影让他们的伟大不再隐秘。”
  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即将上映的《紧急救援》,从缉毒小组到海军突击队再到救援队,每一部电影对林超贤来说都是新的挑战、突破,就像闯关一样。“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修行,是对以往制作经验的挑战,而我不希望重复过去。”林超贤说。
  “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希望影片故事或者其中的人物能给观众勇气和鼓励。”在林超贤看来,无论是讲述一个事件,还是聚焦一个群体,他希望观众能通过感受电影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作为导演,林超贤需要将故事及其精神内核进行电影化呈现。“去触碰每一个故事都是因为它的内核,然后去理解整个事件,再思考故事事件是否符合电影的表达。”他认为,资料是理解的基础,而电影是主动性的创作,电影不是一个纪录片,需要从创作角度出发,所有内容都需要通过电影的创作来表达。
  “《紧急救援》中,救援精神是他们有勇气做这件事,但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内心的恐惧,如何克服恐惧,就是电影的精神。”在林超贤看来,电影本身的内核精神,会产生久久放不下的情绪和正能量。而观看电影就是一种享受,达到目标后,离开电影院后观众就会获得情绪和能量,产生共鸣。“这与阅读完一本好书后的感觉很相近。”林超贤说。
责任编辑:只恒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