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埋下一粒探索未知宇宙的种子

发稿时间:2021-12-28 13: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扫一扫,看视频

      编者按:

      科学家也能搞怪?当“一本正经”的宇宙学教授与充满求知欲的网友在线上相遇,他们不仅没有出现交流上的障碍,反倒形成了一种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可爱“画风”,这些科普视频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对于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来说,宇宙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王一的研究领域包括早期宇宙、暗能量、黑洞、引力波等,“用世界上最大的物体(宇宙)研究世界上最小的物体(基本粒子)”,这就是他研究的问题。王一希望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宇宙有趣的一面传递给更多青少年。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在以不同形式开展科普,使宇宙以“更有趣”“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平台汇聚到关注宇宙、关注物理、关注科普的“圈子”中,在求知的同时找到探索未知的“同路人”。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王一。为大家讲述我的故事之前,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宇宙有多大?

      宇宙是有限大还是无限大?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

      这些知识,大家是不是既耳熟能详,又不太清楚?其实,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光的传播速度也是有限的。可观测的宇宙是有限大的,但不可观测的那部分宇宙,我们无从知晓。

      想象一下,在宇宙中有一个距离我们特别遥远的地方,那里的光从宇宙诞生之时就开始朝着地球奔跑,一直跑到现在,还没有跑到我们的视线之内。起跑线所在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就属于不可观测的宇宙。因为观测不到,也无法得知这部分宇宙有多大、是有限大还是无限大。所以,这些问题,准确、专业、负责任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你们看,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探索宇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可以说,“那里,是你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这里,是你一生也逃不开的地方。”

      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的心中就埋下了一粒探索未知宇宙的种子。第一次知道物体的冷热是因为分子运动,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让我感觉有趣。后来,这粒种子在好奇心的滋润下,“长势”越来越旺,我的兴趣慢慢成为我的研究方向,也推动我在理论宇宙学这一领域越走越远。

      有两类好奇心推动着我的研究。一类好奇心是科学发展中的大问题,比如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什么?虽然一下子解决这些问题看起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是我会一直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想办法一步一步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些能解决的问题来各个击破。另一类好奇心是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比如用研究粒子对撞机的方法去研究宇宙,就能在学科空白的地方发现前人没有看到的研究方向。

      要思考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可能钻研很多年也未必有结果。如果环境的压力太大,科研人员忙着出短平快的成果,就不敢研究这些难题了。如果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被好奇心和兴趣驱动,敢去钻研困难的科学问题,我们就有了产生科学突破的土壤。

      在科研和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个人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社会大众对科学的关注,才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做科普,是我贡献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式。

      虽然我在科研和教学里是老师,做科普,我得从学生做起。比如,我可以从我的学生那里学习。周思益是我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后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现在,她不仅博士毕业,科研上早已独立,在网络科普方面,她也独辟蹊径,影响力越来越大。周思益的周围聚集了一群有天赋、又有兴趣的同学,她像个姐姐一样引领他们走进科学。

      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科普上,把宇宙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更多人,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宇宙、对宇宙产生兴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十万个为什么》。我常常自嘲,自己是以“街头卖艺”的形式去向大家科普宇宙知识的。因为科普就像街头卖艺,就要去人多的地方,在自己家楼顶上卖艺,那是没用的。去人多的地方,这也是我在网络上科普宇宙知识的初衷。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如今在网络上将“艺”卖出去成了我最大的难题。因此在“卖艺”的过程中,我经常跟“有梗的”网友们相互学习。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宇宙知识,我也从网友身上学到了如何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讲解高深莫测的宇宙知识,使“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前段时间我在快手上发了一个名为“我用杆子去怼人,这样的过程会不会超光速”的科普视频,当时我就觉得在视频中讲解得并不是很透彻。后来我在评论区看到一则留言,发觉高手果然在民间。“假设杆子的一层分子推动另一层分子,每推一次都需要时间,以此类推,那么这个过程就不会是超光速的。”这位网友只用了一句话,就将原理解释得简单又明晰。

      将玄奥的宇宙学转化成白话,是我的目标。我从“已知”到“未知”的视角来进行讲解,而网友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来理解,那就意味着我的讲解一定要更贴近“不懂”的人的思维方式,避免出现“科而不普”的情况。

      在社交媒体做宇宙知识科普,有两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类是高中生,我感叹他们丰富的知识储量,让当年同为学生的我“望尘莫及”;另一类是工作多年的人,虽然他们的行业与科学没有太大联系,但他们却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科学,恰恰始于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对这些朋友,我有兴趣、也有责任跟他们进行交流。所以,我在网络上的风格都是轻松活跃、古灵精怪、个性随意,很少一板一眼地正经表达,形成了一种与课堂完全不一样的交流场景。

      现在,我在网络上用短视频、直播来进行宇宙知识科普,我不只在课堂上、研究室里和同学们互相探讨,更可以与成千上万的同行、网友实时地“切磋宇宙”,通过社交平台产生争鸣、相互启发,不同观点声音相互碰撞,这个过程像极了在金庸先生笔下的武学盛会“华山论剑”。

      如果说大学的门槛很高,无法让每个人都进入校园进行学习,网络却降低了这样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跨越门槛去学习大学的专业课程。你只要感兴趣,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

      网络其实给了我更加广阔、自由的平台,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在社交媒体上聚集,形成了新的“圈层”,让我的科普变得越来越“低成本”,可以把宇宙知识普及给更多人。这或许是社交媒体给科研人员带来的新红利吧!

      “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学术研究上讲究新老相继、取长补短,文化交流上也应注重相互了解、交流互鉴。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开心在快手等社交平台上以“网红身份”和大家一起认真讨论“从《聊斋志异》到量子隧穿”“从打地鼠到光电效应”之类的“荒诞问题”,既好玩又有意义。

      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网络上,期待有机会与朋友们相会!

      王一 

      责任编辑:牟昊琨 杨月

 
责任编辑:杨月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