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话名家 | 余 艳:重走立波先生路,收获从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

发稿时间:2022-04-28 22:09:00 作者:只恒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新山乡巨变》研讨会现场。(主办单位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旧‘山乡巨变’两代原型人物见面会”。

  4月28日,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中共益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益阳市文联承办的“《新山乡巨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双线”的形式召开。这个研讨会在展现近七十年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

  “一个地处湖南益阳山乡的清溪,如今竟是这般智能化的现代化的模样,令人感叹不已啊!”与会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而周萼梅、彭玉霞、郭玉堂等《山乡巨变》的原型人物,陶世群、贺志昂、谌清平等《新山乡巨变》的受访者们,作为不同时代的乡村振兴参与者,也感慨不已:“如果立波先生还在的话,肯定认不出家乡了。”

  关联——

  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

  “《新山乡巨变》与《山乡巨变》,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因为都是在清溪这个地方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所以,它们之间总是有许多的相互联系。”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以这样的视角进行了比较。而作者余艳则真诚地说:“《新山乡巨变》的采访创作,其实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

  新中国成立伊始推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巨变。1955年,周立波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回到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原邓石桥村)落户,建立长期的生活和创作基地。得益于这段生活所积累的生动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经历,周立波开始酝酿创作《山乡巨变》。作品反映的是湖南益阳清溪村在合作化道路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成为中国乡村题材的经典之作,影响巨大。故事的发生地清溪村也因此为一代代读者所熟知,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并成为重要的文学地标。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历经从“脱贫攻坚”到 “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今天的清溪依然在新山乡巨变中演绎新的故事和传奇,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作家余艳以一个新时代作家的身份,带着新时代的创作要求和“新山乡巨变”的主旨,来到清溪村这片充满乡土乡愁、激荡改革风云的现场,对清溪村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再现,在历史的维度中,再现乡村振兴坐标下、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清溪村。这是一位作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山乡建设中作用、地位和价值的呈现,也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

  基于敏感和自觉的时代意识,以及出身于小说家的文学历练,余艳在报告文学的写作领域一直独具特色,在《新山乡巨变》的写作中也不例外,“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这一时代主题的激发下,她深扎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现场,感知、发现、激活了这一主题的时代价值。

  “在整个采访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艳从清溪村出发,足迹踏遍益阳的七个县市区,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她在创作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种精神,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以人民为中心”“锲而不舍追求写作高度”的特征,被评价为“散发着一股‘新时代文学’的鲜活气息”。

  三新——

  重回现场,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

  《新山乡巨变》由四篇十二章和引子构成,缀有后记。

  第一篇“新清溪”从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原型地清溪出发,展现了一个文学地标借助“文化软实力”不断凤凰涅槃的故事;第二篇“新农村”写的是由作家的人格和巨著沉淀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三篇“新农业”生动揭示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蝶变为现代农业,以及智能智慧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历程;第四篇“新农民”写的是传承着“立波精神”的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命运变化和奋斗奇迹。共计32.7万字。

  那么《新山乡巨变》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题材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中国乡土题材的经典之作。时隔六十多年,作家余艳重回现场,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作品抓住了“巨变”这个核心的主题,抓住了“互联网+”这个核心特征,使本书成为较早书写智慧乡村的作品之一。

  构思新。本书在历史的维度中,挖掘和再现清溪的前世今生,描写了乡村振兴坐标下,以智能智慧作引擎正迈向现代化的新清溪,被评论家认为“是个很好的构思选择”。

  写法新。《新山乡巨变》以互文的形式,通过周立波这条历史的、文化的主线,以《山乡巨变》里独具“清溪”特色的人物和细节勾连全书,对应今天现实中清溪人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轨迹,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书写接力。

  立意新。本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振兴从1.0版到3.0版的历史演变,展现了清溪——其实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村庄的变迁史,深刻揭示了一个既具文学功能又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杆性村庄的示范意义、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意义——

  收获了从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

  时隔近七十年后,清溪村这个文学地标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凤凰涅槃”,又一次开始了“求新、求变、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这也成为创作者描写山乡巨变的新时代画卷的强大理由。余艳也就此展开了热情兴奋的书写。为写好这部作品,她在益阳农村生活了八个月,跑遍了七大县市区,采访了208位典型人物,余艳说:“这是一部以时代为导向、以人民为主角的作品。”

  她走在立波先生当年走过的村村镇镇,村头、地头、灶头,与农民交朋友,与他们聊家常,也同吃一锅饭,听生活变化的细节,一些幸福背后的故事就有了,一些深度的疑惑也得解了。

  可是,采访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写新农村巨变的题材,原本不适合她。“现代农村,已经是‘互联网+生产+生活’,到了‘数字农业·智慧乡村’时代。满天满地的智能、智慧,于我正好是短板。平日,我是连手机电脑都只能做最简单操作的‘半科盲’。挑战‘新山乡巨变’,第一个字我就过不去!绕着走?可绕多远都得回到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上,已经到了智能时代,选择这题材,就得直面这个时代。”余艳没有选择放弃。

  余艳的课题是必须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哪怕是挑战自己最不擅长的农村和科技相叠加的题材。她没有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舍得跑、挖得深”这个简单又不轻松的方法。

  从2020年开始,她深入到5G智慧小镇、智慧农业第一村。这些当年周立波先生与人民群众“三同一片”的地方,已经变成奋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众的幸福地和数字乡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让虾稻、柑橘等主打农产品变“网红”;清溪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独具魅力,让广大农户实现“指尖上的丰收”……

  她还深入到益阳大数据中心,看互联网、物联网将稻田、农事集中在指挥屏上;深入到种粮大户、养虾能手中间,看遥控器指挥无人机田间管理,还向农户学手机APP上查看稻田、虾田,温度、给氧度。慢慢地,她在深入中找到了感觉,收获了从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补齐新农村智能上的短板。

  “同样是巨变,两次巨变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六十年前周立波回到家乡写下这里正在发生的巨变,六十年后同样在这里又在发生新的巨变。两次都是山乡巨变,但两次巨变的时候内涵完全不一样。”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评价说,“第一次巨变是在生产关系上的巨变,第二次巨变是在生产力上的巨变。余艳重点写的是今天的巨变,历史上的那场巨变则是写进了周立波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余艳是将《山乡巨变》作为比较的材料,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次巨变的不同,也看出两次巨变的连续性和递进关系。”

  余 艳,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25部个人专著,文学、影视作品共600多万字。代表作有《板仓绝唱》《守望初心》《杨开慧》《人民,只有人民》《与共和国同龄》等。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年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报告文学一等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