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对话名家 | 耿 翔:诗歌像我生命中的盐

发稿时间:2022-08-03 22:45:00 作者: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学生 禾页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耿 翔,陕西永寿人,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长安书》《秦岭书》《马坊书》等诗歌、散文集10余部,作品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

  

      古老的《诗经》中,豳风记载了渭北高原西北部的一些景致与不乏浪漫的民间故事。诗人耿翔就成长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在地理环境与个人生活境遇的双重影响下,他的诗变得极具辨识度,在淡然而平静的文字中,体现的是西北式的浪漫主义古典抒情,而颇具坎坷的生命历程也让他的文字多了一份与故乡和解式的淡然与忧郁。

      耿翔1958年出生于陕西永寿,这是一个陕西西北部的贫瘠小县城,他出生的地方叫作马坊乡。彼时耿翔的父亲已经40岁,迎来了家中唯一的男孩。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又难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一个幼小的生命。所以在后来耿翔的自传式散文集《马坊书》里,充满了对粮食、对农具以及对野菜的回忆。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在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耿翔考入咸阳师专中文系学习。他带着在马坊劳作时面对植物和粮食深沉的思考,将年少的忧郁化作文字,化作一首首诗。耿翔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诗歌这种表达方式时,说:“现在想来,也就是一个偶然的选择,选择了这样与生活对话的方式,选择了这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既然这样选择了,就得按照这样的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对话,让自己的内心表达。作为诗人,要活在自己的内心,要看重精神上的事情,要放下世俗的东西。写诗,就是在内心,为自己建筑精神的大厦。”

      耿翔后来被调入陕西日报社,当记者,做编辑,在谈到诗歌创作与新闻采写的关系时,耿翔说:“通过新闻工作获得的对社会的认知,有时是以作家的身份深入生活也得不到的。放弃写作的十年里,我一直提醒自己,马尔克斯是记者出身,海明威是记者出身,要珍惜这个身份。直到退休后,我彻底放弃了与新闻有关的活动,把生活切换到写作上。所幸的是,我的新闻写作,并没有伤害我的文学写作。我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为两者之间画了一道红线。”

      2008年的那个生日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他的生日这一天四川汶川大地震突发。他作为陕西日报社的一名专题新闻记者,当即奔赴陕西汉中抗震救灾第一线,对灾情进行精确报道。在这期间,有好几家杂志向他约稿,希望他能写一些抗震救灾的诗作,他断然拒绝。之后他说:“在当时,我没有任何诗的感觉,因为我眼里看到的都是新闻,我想的是怎么把第一线的消息准确而快速发出去。”

      2014年,耿翔出版了个人自传式散文集《马坊书》,最近几年又完成了诗集《归向哪里,可以问草》《水墨涅磐》《母亲书》,长篇非虚构《父亲书》。《马坊书》一经出版就斩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这本书是他在古城西安生活二十多年后对故乡的重新回望与审视,书中追忆了故乡马坊的诸多风物,也是他在文学意义上对故乡的一次建构,一次与故乡和生命的和解。

      在耿翔看来,“故乡是无法选择的。故乡给了我最初的生命,也给了我最初的成长。这样的生命成长,不会嫌弃贫穷,也不会自恃富裕,一切都随了故乡。因此,一个人最初的命运是无法选择的。当我成长为一位诗人,故乡活在我的心里。我所走过的大地,都会因为我的吟唱,而有可能成为我的另一个故乡。这样的故乡越多,证明生命的故乡给予我的东西很多,使我有能力走得更远,也是这样的故乡,让我对生命的故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像我生命中的盐,在某些重要的时刻给了我力量。”这是耿翔对创作的感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极具辨识度,因为他内向的性格决定了对很多外在事物的拒绝。他的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都离不开马坊,他是一个固执性的地域写作者,在马坊这片属于他的文学地理上以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审视故乡,抒写自己。

 

责任编辑:只恒文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