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非凡十年 | 巴中文学的别样风景

发稿时间:2022-09-12 18:51:00 作者:只恒文 熊小慧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巴中广播电视报记者 熊小慧

  时光不语,但它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一旦逝去便不可追寻。

  岁月风华,双脚丈量过的每一步,如同海沙中耀眼的彩贝。

  2022年5月27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地市级作协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启动仪式上,四川省巴中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主席周东代表西南五省区,以《坚定文学自信,书写巴中故事》为题,作为全国六个发言单位之一发言。巴中市作家协会的先进经验,被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及地市级作家协会负责人和文学工作者共480余人集体“点赞”。

  巴中文学到底怎么样?巴中市作家协会为何被“点赞”?

  巴中市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熊小慧/摄

  将每一场活动做成引领创作方向,团结作者出精品

  在2018年之前,巴中的文学创作队伍,虽然也有不少青年,但中年力量仍占很大比例。00后女生孙澜僖和岳兰茜开始在一些报刊发表作品,成为一股清新之风,带给巴中文学新的希望。近几年,巴中的刘磊、张洁玲、唐海峰等在文坛崭露头角,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18年“巴中原点·端午诗会”上,赵星宇还是个很腼腆的高中生。4年后的2022年8月,他和同样来自巴中市南江县的谭智文,双双入选《星星》诗刊主办的“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不得不说这是巴中诗歌的一件大事。赵星宇对记者说,“家乡良好的诗歌生态环境,对我形成目前的诗歌写作风格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的诗歌写作萌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根,从而引导我在诗歌写作上逐渐进入一种理想、轻松、自觉的状态。”

  “今天回头去看,2016年,巴中市作家协会牵头成立的 ‘巴中市小说学会’‘巴中市散文学会’‘巴中市诗歌学会’‘巴中市网络作家协会’,仍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尽管在那期间,协会处境相当‘具体’,机关只有三名工作人员,而且没有独立的办公场地。”周东对记者说。

  在巴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代巴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巴山巍峨,巴风淳朴,巴韵绵长。巴中是文学的沃土,也是文学的富矿。为了摸清巴中文学创作的真实情况,巴中市作家协会通过与各区县文联、作协联动,实地走访、考察等,耗时几个月时间,发现情况不如想象中乐观:长期以来,巴中三县两区的文学创作,大多是零散的个人写作,像遍布于巴山的水青冈树,习惯了在风雨中自生自灭。

  数十年间,巴中区域内虽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的路上锲而不舍地坚持着,但都收获不大,这种孤军作战的情势,也未让文学发展形成大气候。

  四川素来是诗歌大省,巴中也有一个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民间诗歌组织——“原点”诗社,凝聚了不少诗歌爱好者。但由于经费的原因,他们只断断续续汇编过一些会员的作品集,也零星组织过一些活动,未形成常态化和机制化。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在巴中市作家协会的号召下,各行各业的优秀文学爱者浮出水面,被登记在册,成为各协学会的理事或会员。2016年6月,巴中市作家协会麾下的“巴中市小说学会”“巴中市散文学会”“巴中市诗歌学会”“巴中市网络作家协会”等陆续挂牌成立。巴中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赵邦秀认为,这更像巴中文学领域的一次细分,又像一次重大的聚合,从市作协延伸到巴中的机关、学校、乡村。

  支持和帮助旗下每个协(学)会将每一场活动做成引领创作方向,团结作者出精品,笔下生花树自信,成为巴中市作家协会的初衷。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巴中市作家协会指导巴中市诗歌学会与通江县文广旅局联合举办了“2020年巴中原点·端午诗会”,其主题就是“观洞天神奇·咏耳乡巨变”,来自全市各区县的50余名诗人及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诗友们在风景如画的诺水河畔流连忘返,沉浸在现实和意象的美好意韵里。在陈河耳乡、银耳博物馆里,在新农村的“巴山新居”前,诗人们久久驻足,感慨良多。

  诗歌点评是每一届端午诗会的重头戏,各区县将提前准备好的作品册统一打印分发,大家逐一赏析、现场点评,言辞恳切,没有客套与寒暄,只有真诚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巴中市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马希荣记得,诗会现场气氛热烈融洽,每个人的发言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自从有了巴中市作家协会的支持,市诗歌学会不仅每年举办“原点端午诗会”,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原点中秋诗会”,《原点年度作品集》也得以每年定期编印。原点诗歌创作走出了巴中,不少作品登上全国名刊名报,原点诗人在《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一次次集中亮相。十余年间,大约有数十部诗歌专集出版发行。“原点诗歌现象”被普遍关注,西南大学五位研究生还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

  邀请知名作家和编辑到巴中为文学写作者授课。 熊小慧/摄

  在这块文学的沃土中,每年都有种子破土发芽

  为了开阔文学创作者的视野,近年来,巴中市作家协会多次邀请阿来、龚学敏、马平、卢一萍等知名作家和编辑,到巴中为文学创作者授课。2021年,巴中文学院、“贺享雍名家工作室”的成立,实实在在让人看到了巴中文学未来的希望。

  因为有了市作家协会在方向上的引领,文学创作在巴中,不再是表现自我风花雪月的载体。今天,文学对于巴中的文学创作者来讲,是记录时代变迁、抒写家国情怀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工作,巴中市作家协会在全市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在这块文学的沃土中,每年都有种子破土发芽,每年都有小树长高,每年都有花朵在枝条上绽放精彩。

  巴中市通江县中学的女教师李烨,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春秋辞》,2019年被省作协纳入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重点作品扶持,出版后,又被纳入《四川省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

  巴中市南江县财政局干部惠芝涌一直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创作的长达23万字的长篇小说《春山》,以冷静细腻的笔触,解构春山村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各种困难、问题,其中不乏剧烈的矛盾冲突,还有奋斗与牺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观察乡村振兴的视角。

  在巴中,不仅有阳云、陈俊、杨通、王志国、张万林、罗凤鸣、张学文、李国军等老面孔在文学创作上笔耕不辍,还有专注于山水主题创作的孙梓文,一直在歌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李欣蔓,长期关注儿童题材创作的谢艳阳和王俐才,一手提瓦刀砌墙、一手执笔写诗的李自刚……还有学历不高、身体残疾,却常年坚持阅读和创作,最终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的雷文,他们身上闪耀着诗意的光辉,证明了文学与生命的深层关系,彰显了巴中文学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巴中市平昌县34岁的乡村教师李志,在市诗歌学会成员的影响下,短短几年时间,其作品整体气韵流畅,静谧空灵,日趋成熟。“远山葱茏,近水幽静/在巴山一隅,所有诗意折返于此/我和我的梦,在此重生”(《水色》)。他的诗最大的着力点是“安静”。李志长期坚守在一所村小任教,这份职业淡化了他更多的欲望,个人从内到外获得了一种“静”。“炊烟挺直身段,目送最后一只燕子/斜身,坠落夕阳//而整个下午,我都和一杯水谈安身立命/而他,并不给我好脸色”(《 整个下午都是安静的》)。尽管他有过一些挣扎,但恰恰反映出他人性的真实。常年与天真无邪的学生相处,净化了他的心灵。正如李志在《即景》中所写:“在沉甸甸的绿野里/所有的花朵都在窃窃私语/所有的生命都在原汁原味呈现”。这种诗意的抒写,应是他内心的真实呈现。

  女诗人李树慧是一名退休医生,身体多病,正是这几年在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的滋养下,内心热烈,自信前行,其作品已在多家专业诗歌报刊发表。她选择意象精准、语言新颖,在巴中诗歌群体已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年逾六旬的李树慧退休后才开始写诗,她将自己钟情的这份爱好,变成生活的一小部分,通过努力,内心的能量已转换成光,给退休的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与李志相比,李树慧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找到一个具体的、生活中存在的场景。她以这些地方为背景,注入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感悟,在词语使用上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营造诗歌的气势。她曾写出一些很好的诗句,如:“今夜又说起故乡/只是一壶渴饮的空话/不像在梦里/一抬腿就能抵达”。

  置身在巴中炽热的文学创作环境中,你总能听到这种破土、拔节、花开的声音,这种穿越喧嚣和纷繁的响动,常常使人获得一种宁静、一种动力——这就是感染和影响。以笔为家乡代言,用字给故土立传,让“诗意山水、文学沃土”的“红色巴中”绽放出更耀眼夺目的光芒,这是巴中文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