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写作助手 | 沈周的家园(五):闹与静

发稿时间:2023-08-08 14:15:03 作者:王秉良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经常门庭若市,甚至在家里建起“百客堂”的沈周,自然是喜欢热闹的。但是,他也享受静的意趣,在静中思索,在静中悟道。

  1479年春夜,沈周前往西山途中舍舟登岸,独自前去“千人坐”散心。这处千人坐,是道生法师讲经使得“顽石点头”的地方。大石方圆数亩,可坐千人。此时,山空人静,沈周缓步徘徊于石上,心情与月色相融。他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说白天城里的士女成群结伴来这里,喧闹得像集市一样,而今自己独自夜游,皎洁月光像水泼在地上一样,让人甚至怕湿了鞋子。静夜里,自己的身影显得非常分明,于是他生发出了哲思:走一步,月下照一个影子,走千步,就是千重影了,一个我又怎能化身千人呢?此时恐怕有偷偷看到的人,明天该说在月下遇到神仙了。

  沈周的这首“神仙诗”一发表,立即在吴中引发热烈反响,“千人石夜游”成了特色旅游品牌。14年后,沈周又把这次夜游画了出来,即《千人石夜游图》。画上绘山坡树木环绕着的大石全景,平旷的画面中,只他曳杖徐行,显得幽寂而恬静。

  1492年秋夜,66岁的沈周半夜突然醒来,披衣坐起,再点了灯,随意取书来读。等到稍有倦意,就束手静坐。在清静澄澈的状态中,沈周的神思趋于内敛,对外物的感知开始变得细腻而敏感,他的身心沉浸在纯粹的感受中,而原本细小的声音似乎被放大,原本微妙的变化被捕捉。犬吠、鼓声、钟声,远近大小,高低频率,每一种声音都让他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激发出各样的情感倾向。

  他说,自己喜欢夜里独坐,灯下读书,一般到二更天就睡下了。那时,人们的喧闹声还没有完全停息,而自己又心在文字间,没有达到外静而内定的状态。而今晚,各种声色,都在定和静中感知,所以让人内心澄静,也触发更幽微的思想和情志。

  于是他又上升到哲学思考了:平时也有今晚这样的声色进入耳目,但那时内心被外物驱使随之波动,外物给人的教益少给人的损耗多。今夜的声色触及耳目,就与我和谐融合。那么,喧嚣之声和各种色相未必不能让人有所进益,而外物却常常束缚人的身心。声响停歇,色相褪去,我的心志领悟敏感起来,那么所谓的心志,到底是从内在而发,还是因外物触发呢?

  沈周的思考,和前贤心心相通。孟子用“夜气”来定义未受物欲影响、清明纯洁的心境,“夜气”代表着良知善念。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保持虚和静的笃定状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才能求得“道”的真义。

  沈周的这些心得,写在自己画的《夜坐图》中。画上,黯淡的山色表明此时是夜半时分,从前的中国画是不会刻意描绘黑夜的,无非画上月亮、灯烛这些点题的物象而已。苍松竹林围护之中,是几间房舍,沈周独坐在小榻上,静默思索。房舍前,新霁后的小溪水流湍急,似乎能听到哗啦啦倾泻的声音。

  沈周感叹道:“夜坐之力宏矣哉!嗣当齐心孤坐,于更长明烛之下,因以求事物之理,心体之妙,以为修己应物之地,将必有所得也。”

  特邀编辑:董学仁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