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志愿文化 | 寻找爱上阜平的理由

发稿时间:2024-05-28 11:30:03 作者:中南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阜平分队成员 尹威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尹威在授课中。作者/供图

  睁眼又闭眼,驻足回首望少年;提笔又落字,师生同路写新篇。

  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河北阜平支教,已走过10年征途,眼前的人们是火炬手,也是传火人。他们将热烈洒向红色热土,将命运相互连结,他们愿与下一代的千百青年人相依——他们愿开放心灵港湾,愿将生活缝补,愿托举青春梦想。他们来到了素未谋面的“故乡”,把一腔热忱洒在这个讲台上。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讲台和粉笔,是我学生时代最向往的两件物品。从讲台上道出的话儿,字字珠玑;从粉笔头中淌出的字儿,述尽真理。敢问世间有多少如此真实的“魔法”,通过一块黑板便能看尽世间万物?更要问何等人士有如此卓越才能,将“行万里路”也难以总结的事情,在方寸之间阐明?也许,从台下到台上的路要走一辈子,要有莫测的勇气,要有深刻的学识。

  我曾在无数个夜晚,闭眼畅想如何“铺路架桥”,把课桌与讲台纵贯连通,将故事讲述,同命运书写。

  再睁眼,倏然已至台上。

  台下是新面孔:他们带着好奇端坐着,他们执笔认真书写着。当梦想照进现实,我能绘下的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我想:班主任不仅要守好讲台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将沟通、相处的道路走长拓宽——来到学生的座位间,共同奔跑在操场上,深入到他们的餐桌旁、寝室里。在讲台上,我们的话题从饮食起居、传统节日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探讨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在生产生活、创新创业的作为;来到户外,我们感受春光,记录美好瞬间,感慨青春易逝,也更珍惜当下;走入实践教育基地,我们了解雷锋的故事,感悟宪法的力量,品味大国工匠的风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交织,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始终不忘。

  有人说:“要做教书这门事,低头回想青春事。”走上讲台,与学生们相处,我看到了从前的自己、另一面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这些“自己”,使我作出最无悔的选择——以热爱与真诚,面对座位上的他们。

  我试着感受他们:感受和他们在课后分吃黍棒的快乐,感受他们早晨出操喊口号时的斗志昂扬,感受他们在拔河赛场上奋战的热烈激情,感受与他们一同走进养老院、来到特教学校的温馨,感受他们实训、听讲座时的认真。与此同时,我也体味着他们的无奈与悲伤,我用了无数个课间与夜晚,倾听他们的友情、人生道路选择的困难,以自己生活经验的点滴来浸润这份“干枯”。我们将欢欣与愉悦分享,当悲怆来时也相互分担。

  在真诚的描绘中,我们每天的生活被温暖与感动包裹着,而不是一篇篇单调的流水账。它时而是亮点频出的记叙文,时而是立意深刻的议论文,时而又像首诗歌,时而或许只有寥寥几字。不论篇幅如何,故事多少,我愿与他们共同执笔,将青春的故事写好,装进行囊,再向前奔跑。

  从秋天走来,叶落雪尽寒冬藏;向夏天走去,风暖雨落万物生。虽岁月不居,支教生活只有短短一年;但唯行可语,在与他们一起生活的点滴中,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爱与力量。

  幸之,乐之。来到阜平,不必匆忙寻找热爱的理由。这里的真诚与热烈、温柔与坚强,都会将真心紧密相连,答案也随之娓娓道来。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