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志愿文学 | 西部见:援疆精神的时代回响(散文)

发稿时间:2024-06-25 10:39:05 作者:天津大学学生 李奕馨(23岁)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964年,一声令下,他便不远万里,奔赴边疆、驻守边境,这一守就是59年,岁月淹兮、春秋代序,他说,“我说我绝对不走,我说话算数。”

  2022年,号角声响,数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远离家乡,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他们说,“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3年3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终于见到了驻守边境59年的老战士魏德友一家人。

  穿越59年的时光,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援疆人在中哈边境线相聚。

  周五晚从乌鲁木齐站出发,K9855次列车在西北大地上“哐当哐当”562公里,隔天就看到了塔城的太阳。在与当地志愿者一见如故的攀谈中,车驶过两道边防,停在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

  我们终于见到了他——驻守边境59年的“七一勋章”授予者魏德友。

  “我啊,来之前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来了以后发现全是土,没屋子就从草原上挖两米见方的洞,上面盖上草席就是屋子。”

  “再艰苦,不能不来。你不来,他也要来,总有一个人要来,不来是不可能的。都是为了一个事情,都是为了保家卫国。”

  保家卫国,总有人要来。

  一诺千金重,重如枪、重如镐,寒来暑往,他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戍守边疆。一线守中华,守内潜、守外逃,暮来朝去,他是构筑20公里边防线的活界碑。

  “我们来新疆基本都在边境线看家门。有问题,我们拿枪就上,在平时,我们种地放羊。”

  “平时确保边境线不要有冲突就行,防止出问题,如外逃的。”

  是使命、是担当、是承诺、是责任,延续至今,是所有援疆人的信念与坚持。

  “我做到的也只是说话算数,话已经说出来了,大会也宣布了,我说我留这儿了,怎么能说话不算数。”

  她与他同立,笑得好看,亲切地喊我们“宝贝”——魏德友的妻子、战友刘景好。

  透过她爽朗大方的笑声,时间起点,我看到一个少女,从自顾不暇的无助到奋不顾身的无畏;我看到一位妇女,一手串起儿女身上衣线,一手撑起边境的半边天;我看到一位老妪,忠驱义感,西北戍边半世纪。

  穿过她格外有力的双手,时间归位,我看到女性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边境草原野蛮生长,延续至今,是每一位援疆女青年奔赴边疆的勇气与决心。

  告别魏德友与刘景好夫妇,坐上车,在巡逻的路上再向西走六七公里,车窗外,是空旷到无边的草原接着无际的天,夹缝的远方驶来一辆皮卡车,我们终于见到了这趟旅程最后一个想见的人——魏萍。

  一身简单的军袄,干练齐肩的短发,透过她压实的军帽,坚定的眼神、爽朗的笑声就洒落在萨尔布拉克大草原的阳光里。

  出生在边境线上,与稚嫩啼哭一同嘹亮的是一个勇敢而忠诚的灵魂。15岁的她转头,草原儿女的胆气就倾泻而出:“我一扭头就看到一只狼把羊咬着了,我拿着棍子,直接跳到河里面,把狼打走,把羊抢回来了。”

  207边防站战士身上的橄榄绿点燃她内心的向往,军队的生活锻造全新的她。“军”的血脉和红色基因压过了无人回应的草原孤独,保家卫国的使命感重塑她的自信与骄傲。“如果不当那三年兵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我。”

  是返哺之恩的惦念,更是坚如磐石的信仰,在外工作20年的她再一次选择援疆,回到了萨尔布拉克大草原,回归到兵团人的身份,扛起兵团人的使命。“我们兵团人的使命就是守边护边。”春夏秋冬,她守着她的父母,守着萨尔布拉克草原,守着173号界碑,守着中哈边境线,守住了兵团精神的永续流传。

  一代人肩负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扛起一代人的担当。

  1964年,20岁他来了,保家卫国是他的坚守;2022年,20岁的我们来了,奉献青春是我们的忠诚。穿越59年的时光,1964年与2022年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援疆人在2023年相聚。

  60年岁月如梭,口号化为精神,“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援疆精神历久弥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60年日新月异,高楼大厦迭起,科学技术进步,中国青年却始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进前而绝不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勇敢少年带着勇敢少女在草原安了家,木头棍子搭起的地窝子里,一眨眼,就长大4个娃娃。羊崽子下了一批又一批,娃娃离家读书后散到天涯,嫩绿的草割了一茬又一茬,离家的娃娃离不开妈妈,回到草原守着国守着家。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