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当事人说|霞光的“戏路子”

发稿时间:2022-01-14 16:15:00 作者:只恒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王霞光,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 30 多年,长期担任过人民日报社体育报道负责人,采访过近10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以及上百次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手持北京2022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霞光骄傲得像王子一样。

  在北京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院内举办的“体育之光——迎冬奥摄影展”现场,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王霞光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他刚刚收到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记者证。“记者证的挂绳可能要报到时在主新闻中心领取。”说这话时,霞光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这个体育主题摄影展,由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一个月之际推出,以此表达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和衷心祝福。

  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众望所归,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很快,人民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将进入较长时间的“大闭环”系统,迎接在家门口的又一场新闻大战。

  展厅内悬挂的作品,多数由王霞光拍摄。作为文字记者,他同时酷爱摄影,并坚持摄影报道,所拍摄的体育图片跨度近30年。

  图为王霞光在“体育之光”展厅介绍图片的拍摄过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摄

  “体育之光——迎冬奥摄影展”以东京奥运会为由头,其中也涵盖了北京申奥、申冬奥等重大体育事件,以及往届夏奥会、冬奥会等珍贵的历史时刻。

  重视和提倡记者们在文字报道的同时兼顾摄影报道,力争成为新闻战线的“全能选手”,向来是人民日报社的传统。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社体育部的记者除了出色完成各项重大体育赛事及活动的文字报道,还十分重视摄影报道,越来越多的记者拿起相机,定格了数不胜数的精彩瞬间。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这是著名新闻人范敬宜以王霞光为例发出的感慨。

  1996年夏,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在8月7日的值班手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一版头条《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特写《祖国感谢你们》以及压题照片,均出自王霞光同志一人之手,辛苦自不待言,即就记者一专多能来说,也是值得倡导的。”

  范敬宜先生所说的“戏路子”,自然是从京剧界借用来的。原意是指京剧演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如旦角,主攻青衣者,也应旁及花旦、刀马;学梅派的,对程派、荀派等也应涉猎。在这篇手记中,范敬宜写道:“记者的‘戏路子’要宽,是指他的领域要广:从知识来说,除其本身专业外,还要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从新闻业务来说,既要能写作,又要能摄影,能使用电脑,能掌握一点外语;既要能写消息、通讯、特写,又要能写评论、杂文、散文,根据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文体,成为‘全天候’的记者。这在戏剧界叫作‘文武昆乱不挡’。培养这种全面发展型的记者,今后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单打一’的记者,将会越来越困难。”

  范先生所言,是多么富有远见。

  范先生所议,等于给霞光打开了一扇窗。

  从1995年起,王霞光从事体育报道已27年,“体育之光”展厅内的一幅幅图片,记录着他的足迹,展现着他的“多彩”人生。

  “过去的奥运会、全运会,报道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广播、电视和纸媒。技术手段也更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王霞光回忆说,“记得1997年上海八运会时,我持的是EP卡(摄影记者),拍完比赛,还要自己冲洗胶卷,然后用扫描仪扫描底片,再将电脑联上电话线,进行点对点传输。速度如蜗牛,简直急煞人。那时,文字记者写完稿,主要靠传真。现在好了,各种先进的采访和传输手段释放了媒体生产力,让记者的报道变得更加轻松便捷。比如图片、小视频等可以随拍随发,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

  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也让广大受众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欣赏各项赛事。“你看,现在活跃在体育赛场内外的媒体记者们,几乎都成了‘全能选手’,大家娴熟地运用微博、抖音等各种新媒体技能,不仅能写、能拍,很多记者同时变身‘播音员’‘主持人’,从而让今天的体育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王霞光说。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王霞光是带着疑虑与小伙伴们出发的。“疫情之下,这届奥运会能否在延误一年之后如期举办?即使举办,媒体采访等相关事宜能否得到基本保障?”新的情况,给每一位采访奥运会的记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东京奥运会,我幸运也很‘不幸’地拿到了EP(摄影记者证)。因为单位来不及采购和配备摄影器材,我就厚着脸皮向尼康北京分公司借了一些家伙什儿。试想,每天携带几十斤的‘长枪短炮’‘流浪’于比赛场馆之间,对我这年届退休、身板单薄之徒,该是多么力不从心啊。虽然动过后悔之意,但作为记者,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体现出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担当。足矣!”

  在王霞光的内心,“戏路子”要宽——不仅要有技术本领,更要有精神支撑。“去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没想到中国代表团成绩这么好。金牌、奖牌四面开花,而由于场馆比较分散,媒体记者们只能疲于奔命,努力赶场。结果是,整天都顾不上吃饭,哪怕是顿简餐,回到酒店也常常是午夜时分,随便垫巴点儿,洗洗睡了。”在东京,作为一名“老记”,王霞光以速度和奔跑为年轻记者树立了榜样。

  “北京冬奥会来了。”说回到家门口的这一届赛事,霞光的眼神里依然充满了渴望和激情。

  “冰墩墩”“雪容融”,“冰丝带”“雪飞天”“雪飞燕”“雪如意”……“体育之光”展示中的北京冬奥图景,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正一一向世人打开。而此刻,霞光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准备好了。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瞬间(莫斯科现场)。 王霞光/摄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 王霞光/摄

  《中国青年作家报》2022年1月18日 第4版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