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当事人说 | 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

发稿时间:2022-04-19 08:33:00 作者:本报记者 只恒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逸远者,寻觅诗意而栖居之,逸以远也。

      此刻,上海大学庭院式景色秀美的校园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教学科研大楼静悄悄的,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刻也没有按下暂停键。

      4月3日,筹备已久的上海大学中文系“逸远学园”借助互联空间正式“对外开放”。“逸远学园”下设“青年批评论坛”与“青年创作论坛”,以工作坊为依托,以圆桌讨论为宗旨,以赤子之心创文学事业。

      尝试探索以导师为中心,打通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可行性

      “青年批评论坛”是“逸远学园”的第一场活动,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以“线上论坛+教师点评”的方式安排在线上进行,以“渡澜小说的多重面相”为题,研讨90后作家创作现象。

      渡澜,蒙古族,1999年生,现就读于内蒙古大学。获第二届《草原》文学奖新人奖、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新锐奖、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双子星奖。

  渡澜新作《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傻子乌尼戈消失了》是渡澜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也是十月文艺“未来文学家”书系的第三本作品。十一个故事,根植于自然,茂然生长在草原的风里,奇异想象乘风而来,更有异族的神秘气息、诗似的分辨洞察连缀其间,跃动着生命力。

      渡澜虚拟了自然之子、畸零族裔乌尼戈,庞大陋异却充满温柔宽宥之力的多足怪物莫德勒图,亦人亦兽不为世所容的初生儿嘎乐……“有异—抵牾—复归天然”,这是人物们的命运,也是小说流动的叙事循环。当“异类”成为主人公,被收束的一切为自己发声,声音电光一般地灼闪在字里行间,呼出众生生死存活的平等意志。

      “90后写作,如今已经为文坛的重要构成,他们无拘无束的写作方式,带来了另一幅景观。这代文学青年的独特出场方式,是‘以作品说话’,这很好地体现在渡澜的创作上。”青年学者、上海大学教师谢尚发对记者说:“作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生培养模式之一,‘逸远学园’尝试探索以导师为中心,打通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可行性。”

      让人体验到不一样的新时代“草原文学”特色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专业的开设和教学中,打破传统,结合国情,考虑学生创作的实际,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大胆探索,力图提高并拓展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水平,并将对经典文学及文学发展、青年创作前沿成果的学习,融入学生课堂与创作实践。

      在创意写作学硕士生张建熊看来,“渡澜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不管渡澜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有多天马行空,在事件、情节的叙述上有多光怪陆离,但其中渗透出的草原生活细节确是虚幻中不可或缺的真实,这种真实并不是事实上的真实,而是对广袤幻想的回迁,让漫无边际的想象回到真实的情感,不掉入到空谈的矿井。”

      生活的细节来自生活经验,若没有巧妙的手段,生活细节的穿插往往会显得生硬,在张建熊看来,“虽然渡澜在生活经验的化用上与老一辈作家仍然存在着差距,但对于人生阅历难以支撑作品分量的学生或青年作家来说仍是值得借鉴的。”

      他分析说,能在作品里将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最大化运用在自身的文学作品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渡澜的作品中渗透出的大草原狂想,让人体验到不一样的新时代‘草原文学’特色。跳脱的思维及创意的想象是当下学生及青年作家的特色,但不管创新有多奇幻,都要有真实的细节及真挚的情感做支撑,不然,作品就会像一个虚浮的气球,徒有外表,内里一戳就破,贻笑大方。”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郭心薇认为,渡澜“这种新的写作形式的背后,暗含着新一代年轻人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思考方向——无论是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还是作者在童话般寓言般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富含哲理的内核,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综合性,既是狭义的知识性的综合也是理智与情感的合理兼容,在我看来,这或许预示着新一代作者在写作内核与写作方式的趋向。”

      疫情下创意写作的迷人之处

      打开校门,关注新青年写作;教师点评,强化辨析和选择,是首场“青年批评论坛”的教学特色和互动重点。

      指导教师谢尚发结合郭心薇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青年写作可资观察的侧面很多,心薇所说的是像渡澜这样的作家心思之细密,这当然也包括文体创新、语言实验、叙事的后现代化倾向。渡澜的很多小说看似无故事,却都包裹着人间万象,这个所包裹的人间万象就是她的故事。”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建设好文学课堂和创意写作课程,各个高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上海大学中文系“逸远学园”的开设,力求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与其让学生“卷子得满分”,不如去建设好对文学与写作的理解与感知,因为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眼光。在他们看来,尽管今天的年轻人那么迷恋线上交流,但云端教学和现场课堂的目的是一致和相通的,那就是既要从文学史和作品中感悟作家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和重要理解,更要有“我”的独立思考,“我”的感知、视角与方法。只有如此,才可能摆脱大数据的绑架和束缚。

      从这一点来看,疫情下的上海大学“逸远学园”,是一个美好的开端。戒除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不安,借助新技术的手段,直面文学现场,给“经典”和“创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这或许是疫情下中文教学和创意写作的迷人之处。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