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青年锐评|《隐入尘烟》:乡村电影诗意的层级表达

发稿时间:2022-08-30 08:24:00 作者:河北传媒学院学生 吴连磊 (25岁)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尝试探寻构成中国乡土社会的底层逻辑,并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制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隐入尘烟》以影像映射出乡土中国现实图景,从叙事空间的角度看,它是典型具有自然美学与意识形态的“乡村”电影,这里的“乡村”,既是导演的家乡西北甘肃农村,也指芸芸众生的乡土农村。电影虽然从乡村与城市中延续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但影像阐释中却将这种矛盾关系淡化,“他者凝视”下的写实叙事将乡村空间诗意化,以具体物象体会“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

  李睿珺导演以自然主义的创作理念,辅以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的创作手段将西北乡村银幕化建构,虽然是剧情片,但却用马友铁与曹桂英这一对典型人物与甘肃农村的典型环境彰显出现实主义的纪实美感。一段渺小却浩大的爱情故事伴随曹桂英的身死与马友铁的心死而画上句号,他们背后的传统农耕文明也渐渐走向末路。影视艺术的功能“是在表现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或论述”,对《隐入尘烟》而言,既是凡尘隐入,也是烟火记忆,在娱乐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充满思想锐度,关照社会发展状态的影视作品显得弥足珍贵。

  影片中曹桂英拖着病躯冒着寒风在村口等待,并将水杯藏在怀里,就是为了让马友铁进城归来喝口热水。虽然只是一杯水,但却已超脱感知层次的物象还原,从叙事层次上代表着两人自然质朴的情感逐渐升温。生存环境的冷衬托着情感温度的暖,推动着剧情的向前发展。影片中出现的“囍”字,具有强烈的符号叙事意义。在马有铁与曹桂英的每一次搬家时都会重新贴在墙上,这是二人对新生活的期盼,伴着这样的祝福,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和睦地徐徐展开。直到曹桂英意外逝世,“囍”字从墙上揭下,这是两人幸福生活的终结,也是影片结局的表意。朱光潜先生曾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于是极度克制的戏剧化表现就成了产生这种适当距离的实际手段,从而营造出张弛有度的戏剧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借助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建构起抒情与唯美相融的诗意空间,这是让·米特尔电影美学体系的最高层次。《隐入尘烟》以视听层面的物象所指,使影片充满现实深意与哲学思考。

  当马友铁借回鸡蛋,开始在纸箱孵小鸡时,这时的鸡就象征着二人爱情的开始。伴随着小鸡的孵出、长大,二人的感情也生根发芽。而最后曹桂英去世后,桌上仍供奉着一个蛋,这指代二人美好生活的消逝,也代表着万物生命的自然轮回。在马友铁与曹桂英第一次参观给他们分配的楼房时,记者问他心里想些什么,马友铁却说“人住这里了,驴、猪、鸡都哪里住呢”,引得周边人啼笑。这段场景表达着具有明显的多义性,一是对“形式”媒体的讥讽,二是延伸出现代文明与传统农耕的矛盾冲突。电影的“诗意”,并不仅仅是现实物象的造型美,更代指涵盖人生哲理的影像空间。当观众悄无声息间体会到“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时,实际上精神宇宙已将现实世界所超越,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

  感知、叙事、诗意,层层递进,最终将李睿珺导演基于生命体验的诗意空间所建构。这诗意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隐微“尘土”的光辉。除此之外,《隐入尘烟》也为未来乡村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那就是植根于淳朴土地的“诗意”,才是乡村电影的血脉灵魂。

 
责任编辑:谢宛霏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