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文学评论 | 从心所向,成为最好的自己

发稿时间:2023-03-06 11:33:05 作者:中国青年报社 李新玲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这本书呈现在眼前时,亮丽的封面设计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七彩斑斓和跳跃的音符,像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奏响这首乐曲的是七位女科学家,70后、80后、90后,不同年龄,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的人生感悟。当然相同的是,她们都在各自领域成果颇丰、大名鼎鼎,是科学界的明星。

  陈婷是2022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者,她带领团队在皮肤再生和多种皮肤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比如,她发现过去在研究中常被认为没什么用处的成纤维细胞,原来是“招募”一种免疫T细胞攻击黑色素的“幕后黑手”,从而揭开了白癜风对称分布的谜团。这些科学发现在国内外同行中引发轰动,因为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白癜风、银屑病等疾病的药物开发,也为其他免疫疾病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在白癜风对称分布的机制研究中,陈婷和团队成员经历了六年多漫长的“失败史”,但是陈婷认为“难才有意思”。作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像这样的“歪理”,她还有很多,诸如:“最好的科研是做没用的东西”“家庭和事业为什么要平衡?”这个爽快的湘妹子对年轻人的建议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学术成果自不必说,因为其快人快语,率真坦诚,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观点,更备受关注。她回国、出国再回国,曾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选择的热烈争论。

  “你看,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轻易定义成功或者失败,总会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意外和惊喜在等着你,这种经历这种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颜宁生性率真,“对我而言,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我很简单地去喜欢这么一个世界。”

  她关注生物学和其他科学领域的事件,也关注女性的成长和发展,呼吁全社会支持鼓励女科学家。就像赵永新的总结: 反对科研中的性别歧视,鼓励女生勇敢地做自己,是颜宁在参与科学普及和科学打假之外,念念不忘的另一件“闲事”。

  同样获得“科学探索奖”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是80后,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说,付巧妹是其“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这位有三个孩子的女科学家一直没少折腾,初中毕业上了师范,毕业分配工作后又重读高中,高三又转学,本科毕业放弃保研,考硕士换专业,上了研究生又换专业……赵永新对此总结“一波三折  步步惊心”。经历了这么多的起伏转折,她终于找到了“有意思”的事业,用古DNA技术研究史前人类的演化,在世界人类的演化拼图上填补了东亚人演化的空白。

  把RNA剪接的结构弄清楚的万蕊雪,搞清肺泡再生机制的汤楠,从事草地生态学研究的辛晓平,研发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的黄芊芊——赵永新笔下的她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从懵懂到明白,从求学到独当一面,从女儿到母亲,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她们各有自己的压力和烦恼,但更多的是享受人生,享受科研的过程和乐趣。确如书名,她们都在成为自己,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她们自信,不以他人的评判改变自己;她们勇毅,探索未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认准了就坚持到底;她们心中有光,在人烟稀少的科学荒原上执着前行。

  这让人想起《向前一步》,facebook的CEO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这本书中鼓励普遍含蓄的女性要勇敢地“往桌前坐”,勇于接受挑战,在很多方面,都要主动争取。

  因此,从女性角度来讲,感谢赵永新,把女性的榜样呈现出来,而且那么真实、生动、多姿多彩。她们是成功的,但不能说是完美的,她们坚持走自己认准的路,不求获得别人的承认与赞誉。

  记得读得最早的女科学家传记是《居里夫人传》,这位最早获得诺贝尔奖并且两次获奖的女科学家是很多女生的偶像,也激励很多人走上科研之路。各种版本的《居里夫人传》(包括自传)很多,是中小学图书馆或者班级图书角的必备图书。但是后来发现,居里夫人自己写的、她女儿写的、英国作家写的、美国作家写的……呈现的是不同的居里夫人。特别是经过改编、删改的儿童版、少儿版、青少年版,居里夫人是个全才,科学研究、照顾孩子都是完美的。其实,居里夫人是一个一生面临方方面面冲突与困境的女性,成功有她的坚持同时也有偶然。只是她更坚定,勇于追求科学研究的真理。

  现在距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女科学家不再是凤毛麟角,女性生活得越来越精彩。现在很多大学女生已经占到一半,包括理工科专业。但202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联合国妇女署在北京召开的一次“科研中的‘她’力量高层政策对话”中,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女性在科研中的占比不到33%,只有4%的女科学家能晋升领导层。

  对于女科研工作者的“漏斗现象”“高位缺乏”,原因多方面,有人认为其中一个就是女科学家偶像少,让女生从小缺乏激励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强大,优秀传记是重要载体。恰恰我们的女科学家传记不鲜活,人物高大全,职业面孔太强,缺少真实的力量。

  赵永新是一位记者,这本书的采写前后历时十年,就像他的其他几本书一样都是日积月累,所以丰富、厚重。时间上的进展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科研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七位科学家对人生、对科研的独特感悟,这种深刻也不只是她们对各自的科学领域的深入探索,是对整个科研活动、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更到位,撷取到本质。这些不是靠一两次采访就能够获得到的,更不是靠道听途说、东拼西凑能够呈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这本书也是新闻记者采访的范本,长期跟踪,厚积薄发。

  本书第一人称代入式的叙述,让人很容易连续阅读。他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坦诚交流,谈科研谈生活,也谈家庭、婚姻和孩子教育。他与她们长期保持联络,成为彼此信任的老朋友,能在采访中很容易获得第一手信息。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呈现几位优秀女性的故事,还能让读者对某个学科的进展大致了解,例如肺泡是如何再生的,如何从古人类和动物遗骸中提取DNA,毛发为什么能够再生,蛋白结构解析是怎么一回事……从这个角度讲,这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情绪,每个人都会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那么这本书可以成为一剂良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但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七位女科学家也大都经历过彷徨、犹疑、焦灼,最终成为想要的自己,享受着发现的快乐、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她们的故事更值得一读。

责任编辑:谢宛霏
责任编辑:谢宛霏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