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文学评论 | 《千里江山图》:“革命上海”书写的赓续与新变

发稿时间:2023-03-17 13:18:03 作者:易文杰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南京大学刘俊教授认为:晚清以降的上海书写,主要可分为三种范式。第一种是穆时英、卫慧等人笔下翻动着饮食男女的欲望上海;第二种是张爱玲、白先勇、毕飞宇、金宇澄等人的传奇上海;第三种是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以来便显得声名不彰的蒋光慈、茅盾、周而复等人笔下的“左翼上海”(抑或说“革命上海”)。在这一背景下,作家孙甘露的“自我革命”之作《千里江山图》就显得尤有意义:从个人的写作历史来看,《千里江山图》超越了1980年代先锋写作的语词狂欢,让小说的能指与所指联系得更为紧密;从上海书写的谱系来看,他在当下赓续了“革命上海”的书写脉络,并以其出色的文学禀赋赋予其新变特质。

  小说的历史语境设置在了1933年的上海,一个各方势力角逐、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上海。腊月十五,一场中共地下党人的秘密会议被冲击。尽管一位无名烈士以坠楼牺牲的惨烈方式向组织发出警报,仍有一半与会者被抓。就在这紧急关头,陈千里临危受命,重整革命队伍,继续执行名为“千里江山图”的绝密计划——营救身陷重围的领导人“浩瀚”同志,并将其转移到江西瑞金,将革命的火种继续绵延。可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正如小说人物所言,“这不仅是千里交通线,更是千里江山,我们撤离上海,就是要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全中国”。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敌人的心脏之中,同志们彼此都是单线联系,只能靠暗号互相确认,这已经是一种困难;更凶险的是,他们发现敌人安排下的间谍隐蔽地藏在他们中间……

  曾经,孙甘露认为小说是“慢”的事业。他在本雅明的著作中接触到“缓慢”这一概念,从此对“慢”的美学有着特殊的喜爱,“文学探索是比缓慢更缓慢的工作。我是个写作速度很缓慢的写作者”。而早在《比“缓慢”更缓慢》这篇文章中,他已指出:“小说仿佛是一首渐慢曲。”

  然而,作为“谍战小说”的《千里江山图》,自有其跌宕起伏的叙事美学。在这部小说中,孙甘露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己过去那种“比缓慢更缓慢”的都市游吟诗人形象,而把叙事速度加速到惊心动魄的程度。小说中一个个共产党人的自我牺牲,让小说的叙事颇具壮烈之美,引人入胜。这本严肃的小说,不仅具有思想境界,还能够满足类型小说的阅读者——小说中出乎意料的“反转”会令人大呼过瘾的同时倒吸一口凉气——间谍怎么会是他?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甘露通过“反套路”的叙事,把小说叙事引向更为别出心裁之处。质言之,孙甘露的“革命上海”书写,呈现了上海的魅力: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在“民国想象”里看似只是颓废荼蘼、夜夜笙歌的“天堂”。然而,近代史中的上海还是左翼信仰的试炼地。别忘了,鲁迅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就在上海写着他的左翼杂文。

  这种加速度的书写,突出地体现在小说对动词的运用上。小说中平均10个字就出现一个动词,“撤”这个词就出现了54次。比如说“转过街角,迎面又来了一辆警车,他连忙避进一条弄堂,背上却被人拍了一掌。崔文泰心里咯噔了一下,没等他扭头,便被拽进了暗处”。在《千里江山图》中,这种动词就像一个个锐角,让叙述显得凌厉。这令笔者想起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对动词的运用,“史进却把腰一闪,陈达和枪攧入怀里来。史进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款款揪住了线胳膊,丢在马前受降”。简洁、有力、流利、轻快的动词运用,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动词让这两部经典小说同样充满了骨头一般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千里江山图》很好地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叙述技巧。

  孙甘露不仅用加速度的笔墨描写正邪之间的斗争与慷慨悲壮的牺牲之旅,还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经典的“闲笔”,刻画上海之状:卡尔登大戏院、《未完成交响曲》、陈千里身上用“貂爪上指甲下面那一小截皮子”做的“貂爪仁皮袍”……在小说开头的“骰子”一章,随着赶赴革命会议的人物的视点变化,在这紧张的时刻,作者对上海风物进行了细致的书写,比如饮食书写,“崔文泰原想喝碗豆浆、啃块大饼了事,可他跑到这儿一看,忽然起意,满心想喝一碗猪杂汤。四马路菜场卖的猪内脏,整个上海最新鲜、最有名,每天早上用木船从苏州河运来,卸船时筐里都还冒着热气。”小说中这种细腻的日常书写不仅使小说的叙述显得张弛有度,反衬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更呈现了上海的典型环境,颇具茅盾《子夜》式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优雅的笔墨,也是他一贯推崇“慢”的美学的表征,也在小说叙事学上给我们建构了一幅真切可感的上海地形图,令我们能够真切地回到历史现场,更好地感知那个“革命上海”。

  在快与慢的辩证中,孙甘露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类似于中国古典名画《千里江山图》般史诗的左翼上海图卷。蒋光慈、茅盾、周而复等人的“革命上海”,在孙甘露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又具有新的特质。而在今天,欣赏这幅左翼上海的图卷,我们能超越“民国热”中那些纸醉金迷的单向度的上海想象,更好地感知在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中,那些难以烟消云散的力量。

责任编辑:谢宛霏
责任编辑:谢宛霏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