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写作助手 | 杨维桢的铁笛(二):世路风尘

发稿时间:2023-06-05 09:39:01 作者:王秉良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杨维桢生来就奇。

  他的家乡浙江诸暨枫桥镇是个奇秀之地,一个小小的枫桥镇,竟然出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三个书画大家。枫桥镇全堂村是杨维桢的出生地,村内有一方清澈的池水名叫泉塘,村名就因其谐音得来。朱熹在枫桥讲学时,为它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作。

  就像很多奇人诞生前母亲总会做个奇怪的梦那样,1296年某天,杨维桢的母亲李氏“梦月中金钱堕怀,翼日而君生”,还有的记载是“母李氏梦金钩自月堕于怀,既寤生先生”。

  全堂村口平地上耸起一座小山,名叫铁崖山。杨维桢的父亲杨宏在铁崖山麓筑楼,楼上藏书万卷,绕楼种植绿萼梅树数百株。父亲把少年杨维桢和堂兄杨维翰关在楼上,撤去梯子,每天用辘轳传送食物器皿,一关就是五年,让他们专心攻读。父亲是个狠人,杨维桢也没让他失望,在这样极端的学习方式下,把自己逼成了博学鸿儒。

  元泰定四年(1327),32岁的杨维桢中进士。狷介的个性,使他在仕途中坎坷起伏,终生不得大用。初任天台县尹,因为依法惩治作恶的县吏,遭人报复被黜免。继任钱清盐场司令,这个“司令”的名号现在听着很唬人,其实那时是个权小位卑的芝麻官。他看到盐税太高百姓苦不堪言,为之食不下咽,多次向江浙行中书请求减轻,甚至叩头哀哭,最后要辞职不干,才获准减了三千税额。之后,他漂泊十年得不到任职。后来终于得到调任江西儒学提举的机会,又因战乱中交通受阻,没能成行。

  元末兵连祸结,天下大乱,杨维桢自称“兵变,予头磨刃者三”,是指他三次遭遇城陷之难,险些成为“膏锋锷、填沟壑”的冤魂。第一次是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徐寿辉部攻陷杭州;第二次是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张士诚部攻陷杭州;第三次是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部攻陷建德。虽然每次都侥幸脱险,但他也不想在乱世里闯荡了,决意放弃仕途,寻找安身的终老之地。

  于是,杨维桢徙居松江,筑园圃取名小蓬台,关门过自己的神仙生活。门上还贴了告示:“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特邀编辑:董学仁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