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志愿文学 | 阳光之下(小说·下)

发稿时间:2024-01-23 11:57:02 作者:有关松月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接上期)

  我的目光顺着光点落在一个少年身上。

  他蹲在地上,低头认真摆弄手中的事务——地上有斑斑点点的污秽物,也许是扫不去,他先是拿了小水壶喷洒水滴在污秽处,又用小铲子去铲松,最后拿了扫帚尽数清除。

  好细心的男孩子,我这样想到。

  他起身抬头的那瞬,我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

  他冲我笑了一下,拿好清扫工具后从我身旁离开。我们素不相识,他却给了一个陌生人友善的微笑。我想我今天一整天的心情将会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因为他的笑容给我的感觉就像这秋日的阳光,不张扬,却明媚。

  我在路上碰见了一位热心的老人,愿意领着我去办公室,我问到她姓汪,便叫她汪奶奶。办公室里只坐着一个年轻人。

  汪奶奶在门口喊了一句:“王主任啊,有人找你嘞。”

  被叫做王主任的年轻人从电脑前抬起头来,应声:“谁找我?”

  汪奶奶领着我走到办公桌前,向着王主任指了指我,“就是这个小姑娘呀,我看她来得可早哩。”

  王主任摆摆手,叫我先坐下来再说事。我点点头,和奶奶坐在了一起。

  “是这样的,我是报社的,有篇报道想要采访下小区的常守群,常老先生,可以帮我联系一下吗?”我简单地交代了我的意图。

  王主任却拧紧了眉头,还没来得及开口,便被汪奶奶抢了先:“哎哟,小姑娘,刚才在路上你怎么没跟我吭声儿啊,你白跑一趟啦!”

  王主任一脸为难地看着我,继而补充道:“很抱歉,你确实没赶巧,常老先生前几天刚走,回乡下老家去了。”

  明明不久前我才许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这会儿却不得不承认,我的心往下沉了不少。我也没有想到,这种事情恰好就降临在我头上。

  我拿紧了摄像机,还怀着一丝侥幸心理问王主任:“那您知道常老先生什么时候能回来吗?”

  王主任摇摇头说:“这个我确实不清楚。因为常老先生也是最近才回小区,联系方式什么的都还没来得及登记,我们也问不到。也许明天就回来了,也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我不自觉叹了口气,随后又笑笑,“那好吧,还是多谢你们的接待。”

  我走到门口的时候,王主任又叫住了我:“小姑娘你等会儿,留个电话吧,如果老先生回来了,我会尽快联系你的。”

  也算是留条可能性不大的后路吧。我还是回去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然后跟汪奶奶一起出了门。

  奶奶路上一直跟我聊着小区里的许多趣事,有几件我听得甚至笑出了声,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老人。走着走着我脚下一顿,好像绊住了什么东西。我往下看去,发现是只橘色的猫缠在我的脚上。

  奶奶又打开了新的话匣子:“你看我们小区这猫多讨人喜欢,又不咬人,乖得很。”

  我端详着这只猫,发现它的眼角有损伤的痕迹。

  “这是小区里的家养猫吗?看着不太像。”

  “哪呀,这就是流浪猫,小区里还有好些只呢。”

  “那你们照顾得很好呀,流浪猫一般是很怕生的,现在看它这么亲近人的样子,它很相信你们不会伤害它。”我由衷地敬佩道。

  奶奶却说:“这些小东西我们老人哪养得好,年轻人又要上班,都是兴华那孩子在看着。”

  我精准地捕捉到兴华这个字眼,立马想到早晨看见的那个男孩子。我有很重的预感,他们是同一个人。

  我继续跟奶奶说:“我早上过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生在清理地上的脏东西。”

  奶奶直点头,“对对对,就是兴华那孩子!这小区里的流浪猫哇,都是他看着的,喂它们食,清理他们排泄物,做得那个好耶!”她脸上浮现出满意的表情。

  我只说是个男生在清理,可奶奶却万分确定我嘴中这个男生就是她指的那个叫兴华的孩子。由此可见这个男生在小区居民脑海中的印象很深刻。

  我心里有了些触动,想多了解他一些,就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接着跟奶奶搭话。

  我笑着跟奶奶说:“我看得出来,奶奶很喜欢这个男生。”

  “在咱们小区啊,就没有不喜欢这孩子的,又细心又热情,邻里邻居的有啥事他是真能帮。”奶奶笑得眼睛眯到了一起,仿佛在讲述一件很伟大的事,而这件事让她很骄傲一样。

  “你就说这些猫吧,上个月刚出现在小区里的时候,脏兮兮的,看着还吓人,赶走吧又有点心疼,毕竟看着也怪可怜的,不赶走呢,就这么放着也不是个法子。然后兴华就给居委会提建议,向上头申请了费用,把这些猫送去打针啊什么的,我老人家也不太懂。还专门在小区里给它们搭小窝呢,还好呀,这些小家伙儿都温顺,就算带小孩儿出来也不怕被挠”。

  奶奶一口气还说了好些。这也使我改变了主意——常老先生归来时间未定,我这报道时间又抓得紧,不如就及时变通,把采访对象定成这个男生,我觉得他也挺合适。

  三

  我又再次见到这个少年。

  这回我认真端详了他,他生了副好皮囊,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在阳光下与我面对面站着,不知怎的就想起意气风发4个字,真是与他好配。

  我跟他说明了来意,没想到他第一句话竟是:“你是早上那个姐姐吧,我还记得你。”

  我有些受宠若惊,笑着点头认可。然后他也很礼貌地回应了我的请求:“我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我跟他约好在次日下午见面,地点就定在小区附近的某个咖啡馆。我心中一块大石头也算就此放下,有了采访对象,剩下的文章便要简单些。就连当晚的睡眠质量都一起跟着不错。

  次日下午,我来到咖啡馆,进门时就看见少年坐在很显眼的地方等我了。他正低头看书,岁月静好的模样让忙碌的人感到心安。

  “等很久了吗?”我坐到他对面,把包和摄像机放在一旁的座位上。

  他抬起头来,笑着说:“没来多久,趁这一会儿时间看看书而已。”

  我向服务员要了两杯喝的,拿出笔记本摊在桌上,“那咱们这就开始?”我试探着问。

  “好。”

  采访的过程十分顺利,少年的情况我也都大致了解了。

  少年全名叫陈兴华,一个大一的孩子,下半年要准备去参军了。他成绩并非是最优异,但在其他方面都有卓越之处。只说待人处世这一条,也许有人一辈子都不能与他达到同一高度。

  “你觉得志愿和帮助有什么区别?”我问他。

  他想了一会儿,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语文不太行,不好把心里想的意思表达出来。”然后他转而问我:“是你的报道需要我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吗?”

  我说不是的,我只是随便问问。

  “你写过那么多文章,如果想界定两者的含义应该是很轻易的事。但如果非要我说的话,两者都算好的行为,就像种族一样,实在不必分个高下。”

  这是他的回答,坦率又真诚。其实报道的主题很鲜明,往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优秀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我若想写出新意来,还需下些功夫。沈主任叫我好好揣摩,是有他的深意,我暂且还在思索的路上徘徊着,而陈兴华的话给我让出了一个岔路口。

  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天上午,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是安小姐吗?”电话里的人问我。

  我迟疑了一下说:“是我,请问你是?”

  他回答我:“我是常守群,听说你前天来小区里找我,是想要采访我,对吗?”

  “啊,是的。”

  “我今天刚回来,可以配合。或者我换句话,你还需要我的采访吗?”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我已经采访了陈兴华,并且已经在心里盘算起了底稿,可是我最初想要的采访对象又在这时重新回到我面前,我优柔寡断的性子在此刻开始作怪。

  “怎么了,是不需要了吗?没关系的。”常老先生隔了一会儿说。

  “不是。”我率先否定,然后又缓缓地说:“先前不确定您究竟何时回来,我已经找到了小区的一个男生做采访。但是我也不想放弃与您交流的机会,所以,我可以以一个普通人,而非记者的身份,同您聊聊吗?”

  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常老先生笑着说没问题。我与他约在了当天下午,同样的地点。

  当天下午,我又如约见到了那位常老先生。

  常老先生人如其名,风骨傲然,颇有顶天立地的气质,掩盖住不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常老先生一直在省政府工作,最近才刚退休下来。至于朋友所说的,他为小区谋过不少福利,也确有其事,尤其是小区的老人,更是对他尊敬有加。

  我跟常老先生聊了一下关于我报道的事,他阅历比我丰富,思想自然也更为成熟,很多话都十分干练,又一针见血。

  “能问问你刚开始为什么就想采访我吗?”他又主动问我。

  “首先您肯定是我最合适的采访对象了,再者您名望高,也算为报道锦上添花了。”

  “那你选择采访那个男生,只是因为时间紧迫吗?”

  好像是,又好像不全是。常老先生在政府工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做过的善事一件接着一件,我随意挑一件来写,去歌颂他那份值得传扬的精神,或许都能讨来一份“写的不错”的名头。可这是我的本意吗?

  反观陈兴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年,放在小区之外,能有多少人知道他?他是渺小的一员,他的一点点善行却不渺小。世间有千千万万个陈兴华,就会有千千万万份温暖穿插在人间。都是传播温暖的人,我何苦纠结?

  常老先生笑了笑,接着说:“我大概猜得出原因,你的立意很好,从我给你打电话那时候就能看出来了。”

  “那站在您的立场上,是怎么看待志愿的?”我向他请教。

  “抛开我的职位来讲,你看那些不求利益去做志愿服务的人们,大家心里头都是存了责任的,本来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占大多数,随手做的小善事,要我看那都算志愿。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不能只向往那些看似高大的行为,也不能小看了这些生活里的小行为,都是共存共生的。”

  共生共存。

  四

  那晚我熬了个夜,坐在电脑前写完了文章,心中是一片清明。

  评选后的几天,沈主编给我们开会,直接在会上表扬了我——我的报道文章获得了第一名,不日将在下一期报纸上发表,同事们都纷纷祝贺我。

  “小安姐真厉害,以后要向小安姐多请教。”

  “看来小安这次转正稳了,记得请我们吃饭哦。”

  ……

  沈主编对我的报道很满意,他也兑现了他的诺言,我成为实习生里第一个转正的人,喜悦弥漫在我心里。

  文章发表那天,我拿了一份样报去了红日小区。

  我在小石凳上看见了奶奶,她见是我,欢喜地迎上来。我问她:“陈兴华在吧?”

  “兴华啊,去市体育馆帮忙去了,今天那里好像有个什么展览吧。”

  报纸还拿在手上,我任由这秋日的微风吹着。有稀疏的几缕阳光照射在我身上,顺着肩膀滑下,落在报纸上的字里行间,映射得黑色字体更为明显。

  “种族不分高下,志愿不计大小。原来我们都秉持着同样的希望,只求一个好的结果。”

  (全文完)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