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那一年在西部

发稿时间:2024-03-12 10:12:04 作者: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生 杨芳哲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从一名不知道志愿是什么意思的青葱少年,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团队负责人;从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故作镇定,到淡定从容地处理突发事件……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最初想做点好事的点滴善意,到成为省博物院讲解志愿者,发出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作力所能及贡献的呼喊,再到前往贵州支教,与孩子们共同书写出一段属于彼此的记忆。这一路,我的想法在变,但是不变的是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和善意。

  西部之行不是一帆风顺,多少次自我怀疑是否有意义,多少次深夜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肩负起这份责任,但是当路行至终点,才发觉原来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事,哪怕与最初的畅想南辕北辙,但只要努力去做,只要做的是对孩子们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切对于我和我的孩子们来说便只有“值得”二字。这一年西部历程,我可以骄傲地说,收获满满。

      初见

  初见贵州,万事万物新奇可爱。贵州的山很高,让人驻足观望;贵州的美食很“辣”,彰显着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贵州的路盘旋曲折,让我知道了孩子们求学的不易。

  初到服务地,我们在大乌江畔重温入党誓词,在红军渡江的渡口重走长征路,一群初出茅庐心怀理想的少年就这样踏上了新时代的长征路。

  第一次见到学生是在暑期的一场联欢会。我们给孩子们扎辫子,签名、分享联系方式,为他们加油呐喊。孩子们缠着我们问东问西。“老师,你认识向老师吗?”“老师,你可以帮我给李老师带几句话吗?”原来即使离开,还是会有人记得,有人惦念,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打开一个又一个学长学姐的微信界面,向他们传达孩子们在远方的想念。

  第一次家访让我深受冲击。作为黑龙江边陲村落考出来的学生,本以为自己见过基层的苦难,却也被贵州基层赤裸裸的现实打了当头一棒。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遍及山村的留守儿童……物质的不富裕,父母陪伴的缺失,年迈祖父母的疏于管教让这里的教育问题显著。看着那些随意勾画、大片空白的暑假作业,那一刻支教的重要性如此具化。

  第一次登上讲台,我的手都是抖的。我一遍遍询问孩子们,我们的国籍是什么,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我们的国歌怎么唱……在45双眼睛的注视下,在他们一遍又一遍热烈的回复中,我慢慢放松了下来。

  《到西部去》于我而言真真算得上“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感动

  离开的那天学生们正在考试,我在考场门口默默和他们告了别,便踏上了去贵阳的车。傍晚时分,我收到了阿松的电话,他是班级里最调皮的孩子,可是电话里的他小心翼翼问我会不会再回来,他说同学们为我准备了很多礼物,却因为考试没能送给我。躺在酒店的床上,我难以入眠,脑海中回放过这一年与他们的点滴相处,泪水止不住地流。比如小赵,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拿着扫把追着一个男生打,绕着教室跑了好几圈。经过相处我发现,暴躁是她的保护色,父母不在身边的她只是不想被人欺负,像刺猬一样保护自己柔软的内心。看着她,我仿佛看见小学时期的自己,那些外向化的表达也曾是我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后来我常常和她写信,同她谈心,和她谈曾经的自己,细心呵护她的小情绪。幸运的是在我离开时,她已经变好了许多,不再是曾经那个随意动手的小刺猬。

  我收到过一份“特别”的作业,上面写满了诅咒的话语,起因仅仅是我课上几句隐晦的提醒。那个深夜,我看着那些恶毒的语言,很难想象这会是出自一个10岁的孩子之手。和班主任及校长反映了情况后,我继续批改作业,但是我的内心委屈极了。后来,那个孩子送给我一个折纸礼物,在礼物的最里面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杨老师,我错了,你可以原谅我吗?”我回给她一封长长的信,原谅了她,这是我作为老师唯一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她变成这样是因为缺少好的教导,而我希望她变好。一年时间,我见证了她向好的方向转变,临别时她亲手写下长长的祝福送给了我。

  孩子们总会用最微不足道的举动感动你,一字一句,一言一行,我们拥抱彼此,不负遇见。

      坚定

  数不清的工作,改了一版又一版的活动方案,发不出去的推文报道……无数个深夜点灯熬油的工作,收到的成果却效果平平。陌生的环境、不适应的饮食、三天两头的病痛,重重困难也曾让我动摇。有一次,我因为流感烧得下不来床,只能和队友相互搀扶去诊所开药。工作不顺和身体不适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有意义,也让我一度产生了辞掉分队长的职务让能者居之的想法。

  下半年,我作为队长参加了全省研支团座谈会,在和各大高校的伙伴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大家都不容易。我们谈学生、谈理想、谈自己参加支教的初心,深夜酒店小小的房间里,一群身处异乡的年轻人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也是这一次神奇的交流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与其畏首畏尾,不如大胆去做。因为只有做出来,我才知道这一切对孩子们有没有意义,才有机会改进、有机会优化。

  这一路,我何其幸运,有伙伴们的支持陪伴,有孩子们的喜爱包容,有老师们的关怀资助。纵有万般辛苦,我们仍一路坚守,毅然奔赴,在西部大地用爱浇灌,筑梦山区儿童成长成才。这一路“无悔”!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责任编辑:周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