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书信往来只为诗

发稿时间:2024-03-12 10:48:05 作者:岳洪治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吴奔星的信。作者供图

  吴奔星是我喜爱的前辈诗人。在1987年的岁末,当接到吴老以江苏文艺出版社名义,回复我应征寄去的《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约稿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这次约稿不仅会使我的几篇小文,得以忝列诸大家名篇之后而面世,更让我看重的是,这会使我有了一次走近吴老、亲聆前辈教诲的机会。他寄给我的几封信,也成了珍贵的纪念。

  吴老这封信,是由我社莫文征老师转给我的:

  莫文征同志请转

  岳洪治同志:

  来稿收到。谢谢。关于新月派或其他诗人的稿件,如邵洵美、孙大雨、朱大枏、刘梦苇、沈从文、俞大纲、梁镇等人的诗,请兄审定,果有可供广大读者鉴赏的审美价值,请寄下。朱湘、卞之琳、的诗已有了。上述诗人每人限一首。

  此致

  敬礼!

      鉴赏辞典编辑室

      一九八八年一月廿日

  分析文章不要写诗人生平。另外,林徽音《别丢掉》请不要写了。又及

  莫文征是人文社的老编辑、诗歌散文组组长。1985年,周红兴主编《现代诗歌名篇选读》的时候,莫老师曾主动叫上我,和他一起为该书撰稿。这回江苏文艺出版社为纪念五四文学革命、迎接五四运动70周年而编纂《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主编吴奔星找到莫文征后,莫老师又鼓励我参与辞典的撰稿工作。这部《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是中国新诗诞生70年来的第一部新诗鉴赏辞典,也是研究现代中国诗歌的一部重要资料。正是由于我参与了这部《辞典》的写作,才获得此后多部诗歌和散文鉴赏辞书的约稿和写作的机会。

  那一阶段,我正为花城出版社撰写《新月派诗》《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两本书。莫老师鼓励我为《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撰稿后,我即写了几篇新月派和现代派诗的鉴赏小文。可能是托他转给吴老的吧,所以,吴老给我的回复,也是请莫文征转来。

  将此信字迹与吴老此后的来信加以对照,即可看出,这封信的落款虽系“鉴赏辞典编辑室”,实乃吴老亲笔。初次写信,我未敢贸然寄给主编,就写给了《辞典》编辑室。这也是吴老回信,以编辑室名义落款的缘由。

  收到吴老来信后,我挑选了几篇素为读者所称道、也是我喜欢的新月派诗,认真写好鉴赏文字后,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吴老的回信:

  岳洪治同志:

  孙大雨等人作品赏析七篇收到,一时来不及拜读,先此复谢。只盼万勿一稿两用。编辑室如有意见,当专函请教。祝

  春节愉快!

      吴奔星

      1988年2月10日

  回信中所说“作品赏析七篇”,计有:孙大雨的《回答》,邵洵美的《季候》,陈梦家的《那一晚》,梁镇的《默示》,沈从文的《我欢喜你》,朱大柟的《落日颂》,刘梦苇的《万牲园底春》等。此前,我还寄给吴老一篇新月诗人俞大纲的《她那颗小小的心》。可能我去信问及,这首诗的赏析文字是否可用?吴老在四月的来信中,特意到了这件事:

  洪治同志:

  俞大纲的《她那颗小小的心》拟编入辞典(你的其他赏析早已编入),但作者生平拟请写300字寄下,因辞典排列系以生年为序。其他如杜南星、陈江帆、李心若、玲君等诗人的生卒年和生平,如你处有资料可查,也请见示,谢谢。

  祝

  著安!

      吴奔星

      1988年4月18日

  来信提到的几位作者,只有俞大纲是新月派诗人,其他几位都是现代派诗人。我由于在人文社现编室责编了《新月派诗选》《现代派诗选》等几部诗集,便从这两本集子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诗人诗作,写了几篇赏析小文。适逢吴老主编《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我就把文章寄给了他。这部《辞典》共收入我的诗歌赏析十余篇。习作得到前辈诗人的肯定,这使我很受鼓舞。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应邀为陈敬容主编的《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张秉戍主编的《山水诗歌鉴赏辞典》、许自强主编的《世界名诗鉴赏金库》等辞书,撰写了不少诗歌赏析类小文。前些年,承蒙朋友的介绍,还为不少年轻作者出版的诗集、散文集,写了一些评论文章或序文。如果这也算成绩的话,都是最初为《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撰稿,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机遇吧。

  ——我永远感念吴奔星前辈的提携和帮助。

  时光荏苒,前次与吴老通信还是20世纪80年代,转眼间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我为中国华侨出版社主编一套“名家抒情诗精品大系丛书”的时候,岁月的车轮已经转到了1995年。我写信给吴老,向他约稿。一个多月后,他寄给我一叠短诗和一封很热情的回信:

  岳洪治同志:

  您好!

  久未联系,时切遐思。忽从单位转来惠书,欣悉主编《名家抒情诗分类精品》丛书,并拟选入拙作,深感荣幸。九月来信,十月下旬才收到。因我不常去单位,以致迟复。

  抄了八首小诗,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以上,请您选用。淘汰者仍盼赐还,以利自编诗集之用。我的另一首诗《别》广为选用,并已译为英、法等国文字,似可选入。

  莫文征同志便中请代问候。他选的我的老友纪弦诗集闻已出版,看能赠我一册否?您的住处,似是新近去世的余冠英先生所住之处。蒋和森、张晓翠伉俪,似也住在这个大院中。我曾到过。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如遇蒋、张,也请代候。

  祝好!

      吴奔星

      1995年10月24日

  附名片,来信请寄舍下,以期快速。

  这套丛书,最先拟名《名家抒情诗分类精品》,后改为《名家抒情诗精品大系》,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包括《如歌:瞬间的永恒》《如画:林下的轻歌》《如醉:窗前的独语》《如痴:恋人的心声》《如禅:哲人的冥想》等。

  吴老寄来的“八首小诗”全部入选:《晓望》《想起你》两首,编入了《如痴:恋人的心声》,《大河流,小溪也流》《水》《萤》《鸟与人》《灰尘与人》《哈哈镜》六首,编入了《如禅:哲人的冥想》。信中特别提到的《别》这首诗,是吴老写于1982年9月,发表在同年第11期《诗刊》上的作品。诗作意境丰富绚烂,语言生动优美,通过生动的意象的创造,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发表前,《诗刊》编辑邵燕祥在给作者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对老诗人能够在69岁高龄,写下如此优美动人的诗句,深表惊异与赞许。2004年4月20日吴奔星去世后,他的学生们书写了这首诗,放置在殡仪馆告别大厅正中,让每个前来缅怀逝者的人,都能默念这首诗人代表作,来为诗人送行。

  信中让我问一下我社编辑莫文征:“我的老友纪弦诗集闻已出版,看能赠我一册否?”吴老索要的诗集,是人文社1995年5月出版的《纪弦精品》。信的最后,吴老又说到他曾来过我居住的大院,并提及大院里他熟识的几位名人:余冠英和蒋和森、张晓翠伉俪等,嘱我,若遇到时,代为问候。这三位社科院文学所的前辈,我是知道的。余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曾主持编写《中国文学史》《唐诗选》等,向为学界所推重。蒋先生以《红楼梦论稿》《红楼梦概说》名世,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与我还有过交往。吴老信中所说的“大院”,即北京朝内大街201号院中国社科院宿舍。余冠英先生和蒋和森、张晓翠伉俪都住在这里。而我的住所,却是在相邻的203号院文化部(2018年改为文化和旅游部)宿舍内。想必是,吴老把两个大院的地址弄混了吧。

  20世纪80年代,人文社现编室先后推出了“新文学史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流派创作选”丛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原本选印”丛书,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等几种丛书。其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选”丛书,是我负责的。这套丛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文科师生的热烈欢迎。其中,《新月派诗选》《现代派诗选》等几种,被指定为“大学生必读”书。人文社要重新出版纳入“必读”书的图书,必须先征得作者的授权。作为责编,我寄信给作者们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了吴老。征求意见及作者授权的信函,发出两个多星期后,便收到了吴老的回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

  来函奉悉。信上写2001年9月26日发,但至10月14日才收到。你社由诗人岳洪治同志(责)编一部大学生阅读的现代诗集,我很赞成。所选拙作5首也很同意。另一首《别》参考消息曾全文刊载,此诗曾译多种外文,是用现代派手法写的。有的高初中教材已选作教材。不知可以收入否?耑此函复,并致

  敬礼!

      吴奔星

      2001年10月16日

  《现代派诗选》初版在1986年5月,待到2002年1月再版,收入“大学生必读”丛书的时候,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我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名义给作者发的函,所以,吴老也按来函落款回的信。至于信封上同时又写了“岳洪治同志收”等字样,是因为写信人知道,图书再版概由原责编负责的惯例,并由此推定,收信人和具体操办人都是我。这不难理解。

  来信最后,吴老特别提出,希望能把那首短诗《别》,收入“大学生必读”丛书。我想,作者这个愿望是应该得到满足的。然而,由于时间过了太久,手头又没有样书可查,还是存疑为妥。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特将这首诗抄写如下,以飨读者,并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

      别

  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责任编辑: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