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齐白石的蜕变(二)

发稿时间:2024-03-26 10:21:02 作者:王秉良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积学

  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的前夜,年过不惑的白石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失去了自己认为最宝贵的本领,为此惶惑不安,竟然从梦中哭醒了。他在《癸卯日记》中记录道:“廿三日,昨夜梦中痛泣,自出借山吟馆不曾看书。余尝谓人曰:‘余可识三百字,以二百字作诗,有一百字可识而不可解。’今夜算来大约只可识一百五十字矣。倘明年不欲归去,比一字都不识者不如。不识字者言语有味,天性自然。而余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不识字做官可矣,纯是空腔。或欲自娱,或欲医俗,非识字所不能也。日出为鸦惊醒,泣尚未收。”可见,童年时艰难的求学经历,给他蒙上了厚厚的心理阴影。此时的他,当然不只认识那三百字。贫苦不堪的原生家庭,使得除了祖父在他儿时教给他的三百字外,其他的字,仿佛都是非分得来的。而梦里,这三百字的底线都保不住了,他得有多焦急、多悲伤啊!读书,对他来说是何等期望的梦想。而贫穷,曾让他的读书梦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终其一生,白石都把读书作为必修的功夫。

  他刻过一方印章,“一息尚存书要读”,他也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

  胡沁园的外甥王仲言和白石成了好朋友,后来结成了儿女亲家。王仲言的家里有一部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白石借回家,白天没有闲暇,只有晚上回了家才能阅读。家里没有灯油,就烧了松柴,借着柴火的光亮,对付着把它读完。白石七十岁时,想起了这件事,还作了一首《往事示儿辈》的诗,说:“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王仲言发起了一个龙山诗社,集中了七位写诗的朋友,推举白石为社长,七人号称“龙山七子”。朋友黎松安发起了“罗山诗社”,“七子”也加入进来。对于锤炼诗词本领,白石也是非常上心的。和朋友们相比,白石毕竟底子差,他说:“他们能用典故,讲究声律,这是我比不上的,若说作些陶写性情、歌咏自然的句子,他们也不一定比我好了。”师友中有擅长篆刻的,他也跟着学起了治印。

  经朋友张仲飏介绍,他又结识了大儒王湘绮先生,被收为弟子。张仲飏对他说:“湘绮师评你的文,倒还像个样子,诗却成了《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一体了。”王湘绮这评价太尖刻、太伤人了,但反过来也刺激着白石,勤学苦练,让自己的诗歌水平早日提升。

  他在自述中回忆,1904年七夕,王湘绮在南昌寓所,召集“王门三匠”(铜匠出身的曾招吉、铁匠出身的张仲飏和木匠出身的齐白石)饮酒,席间王湘绮说:“南昌自从曾文正公去后,文风停顿了好久,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他就自己唱了两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白石和铜铁二匠大眼瞪小眼,憋了好久都没有联上,“大家互相看看,觉得很不体面。好在湘绮师是知道我们底细的,看我们谁都联不上,也就罢了。”

  我们看王湘绮留下的遗墨,当时白石明明是联了句的,写了一句“坐久生微凉,竹簟清露滋”。但参与联句的除了白石和张仲飏,还有衡阳萧鹤翔、清泉廖旻文等十人,并没有曾招吉,可能白石记忆有误。因为自己学问不足,缺乏捷才,在这种即口成诗的场合,感受到了窘急难堪,多年后连对上诗的事情都忘记了。这种困窘,也就像他那一个噩梦一样,是他急于摆脱的。

  此时,白石的住所叫“借山吟馆”,自号“借山吟馆主人”。回家以后,他就把“吟”字去掉,改称“借山馆主人”了。

  在白石后来“五出五归”的远游期间,胡沁园对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人生快意之事。第二句你做到了,慢慢地再做到第一句,那就更好了。”白石也深知这个道理,对老师的话铭记于心。1909年秋,结束了“五出五归”的壮游,“回家以后,自觉书底子太差,天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基方面,用点苦功。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肯苟且。”

  他在《白石诗草二集》自序中说:“前清光绪壬寅,予年四十。友人相招,始远游。至宣统己酉,五出五归,行半天下,游兴尽矣。乃造借山吟馆于南岳山下,借补少小时旷废之功。青镫玉案,味似儿时,昼夜读书,刻不离手。如渴不离饮,饥不离食。”

  1909年前后,他也曾自记:“身行半天下,虽诗境扩,益知作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故造借山吟馆于南岳山下。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然心虽有得,胸横古人,得诗尤难。”

  白石自己说,一部《红楼梦》,他就读了不下十几遍。

  白石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词,除出版的《借山吟馆诗草》和《白石诗草二集》外,还有很多诗作手稿,这些诗词,见情见意,还运用了大量典故,从中可以窥见他涉猎典籍之广。

  明人黄奂在《言提录》中记载:“唐子畏画师周臣,而雅俗迥别,或问臣:画何以俗?曰:只少唐生数千卷书。”正因为白石读书不辍,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才能实现“衰年变法”的蜕变升华,从一名地方画师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巨匠。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