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周处除三害》:道德抉择与自我救赎

发稿时间:2024-04-02 11:15:04 作者:曾慧聪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电影《周处除三害》近期掀起了讨论热潮。有人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爽片”,主角亡命天涯、快意恩仇,故事颇有一种现代武侠的洒脱与爽快。也有人说,这是一部黑帮除恶的黑色童话,它采用了“私刑正义”的复仇套路,在讨论正义与道德孰轻孰重的千古议题。然而,在我看来,《周处除三害》其实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爽快”,其外壳之下是一个悲伤而深刻的故事,它用故事来讲述哲理,直指人性内心深处的道德抉择与自我救赎。

  《周处除三害》片名取材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的历史典故。《晋书·周处传》中有记载,周处,字子隐,义兴人,为人凶暴强悍,喜欢斗殴,他与山上的猛虎和河中的孽蛟一同被称为义兴的“三害”。于是,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让三害互相搏斗,一同除掉他们。周处听后,先是去山上杀了老虎,后面又去河中与蛟龙搏斗。在水中与孽蛟搏斗时周处漂了几十里远,大战三天三夜,久久没有消息。同乡的人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纷纷互相庆贺,等到周处成功杀死蛟龙返乡以后,听到乡人都在为自己死而庆祝,就开始有了悔改的意思。于是周处去吴郡寻找当时的名流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年岁已经荒废,恐怕也作不出什么成就。陆云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有了志向,就不怕好名声不能远扬,最终周处改过自新,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忠臣孝子,义兴的“三害”也就被彻彻底底地消除了。明朝人黄伯羽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被不少剧种搬上舞台,曾被改编为《合欢图》《打虎斩蛟》《周处》《混天球》等,至今京剧仍有保留《除三害》剧目。

  与贺岁档普遍采取轻喜剧结合来讨论现实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周处除三害》是一部以展现暴力美学为主的犯罪动作片,主角陈桂林甚至被设置成一位杀人通缉犯,在警察通缉犯排行榜上排第三。影片的基本脉络也和“周处除三害”的历史典故相似,通缉犯陈桂林初登场时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物形象,他炸赌场、当众杀人,在被医生张贵卿告知自己患上肺癌且只有3个月的生命之后,陈桂林决心即使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于是,他决定犯下一件大案,杀掉通缉犯榜单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位要犯,以此出名。此时的陈桂林,完全没有改过自新的想法。然而,在除掉了榜单上排名第二的罪犯香港仔、解救了被香港仔胁迫共同犯罪的程小美之后,陈桂林在实施善的过程中被回报以善,这也是第一次,他的心中被种下了善的种子。目标转向排名第一的牛头大哥林禄和之后,陈桂林惊讶地发现,与单纯暴力的香港仔不同,林禄和除了身手不凡以外,还是一个善于精神控制他人的邪教领袖。他一边迷惑信徒,为自己打造慈悲的人设,一边又利用信徒的信任来诱导他们干尽伤天害理之事。陈桂林一开始也差点被林禄和欺骗,直到被林禄和以及其教徒装进棺材板里活埋之后,陈桂林才清醒过来,除掉了林禄和及其教徒。在除掉了香港仔和林禄和之后,陈桂林选择了自首,在警察的手上,第三害陈桂林被清除,这也就是《周处除三害》的完整故事。

  在影片中,陈桂林就是周处,医生张贵卿则是想要三害自相残杀的乡人,香港仔和林禄和分别是猛虎和孽蛟,帮助陈桂林获得救赎的程小美则是陆云。《周处除三害》的海外版将片名翻译成“The Pig,the Snake,and the Pigeon”,也就是“猪,蛇和鸽子”,“鸽子”“蛇”“猪”分别象征着“贪”“嗔”“痴”,在电影中,林禄和是代表“贪”的鸽子,表面温和实则贪婪狠毒,背后有鸽子翅膀的刺青;香港佬则是代表“嗔”的蛇,他性格残暴,易怒凶悍,手上留有蛇状的文身;主角陈桂林是代表“痴”的猪,以奶奶的小猪手表为象征。电影中“除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除掉贪嗔痴,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在佛家思想中,贪嗔痴本是一体,其中最核心的也是“痴”。在陈桂林除掉香港仔之后,他也发现自己最贵的一件衣服被香港仔割烂,他没有保留而是扔掉了这件衣服,象征着他对“贪”的割舍。灵修中心中,尊者对他的洗脑本意是用包装好的“善恶观”去实现对陈桂林的控制,但陈桂林反而借着这个机会对自己的一次内心拷问,清除掉了内心的恶,后面又从林禄和的控制中摆脱了以后,才真正地实现了内心向善,和程小美的对话又彻底地除掉了他内心的“痴”。

  所以,《周处除三害》这个影片表面上说的是现代版的“周处”除掉了“三害”,实际上在讨论人的自我救赎和抉择。正如《晋书·周处传》中原文所说,陆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死”。(最早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生活中,追求名利几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议题,本身追求名利无可非议,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俗语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然而,过分追求名利而造成对他人权益的侵犯,也就是所谓的“贪嗔痴”了。

  故事中,陈桂林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恶”,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因为自己的“恶”伤害了别人的生命,所以他必须承担自己所种下的“恶因”结成的“恶果”。这也是这个故事深层次的悲剧所在。历史典故中的“周处”犯下的恶使他还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影片中的“周处”犯罪程度之深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偿还。这部影片,既是对人性的深层探讨,也在警醒着影片外的观众,名利虽然重要,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过分追求名利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他人的权益和感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平衡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底线,用正当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责任编辑:谢宛霏

责任编辑: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