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王棵:在儿童文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发稿时间:2024-04-02 11:15:05 作者:王彦婷 本报记者 谢宛霏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片古老大地上清幽、宁静的乡村夜晚,像一本乐谱,里面装点着数不清自带乐感的小声音,那是人世的低语或吟唱……”在中国南方的平原上,水乡人家的日常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当这样美好的景象被战争打破,人们又该如何做呢?

      作家王棵在新作《芦哨声声》中,描写了女孩多鱼和弟弟来金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勇毅力量和坚韧抗争,引导着儿童在当下的和平年代也依然铭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辛岁月,厚植家国情怀,获得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

      充分准备,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进行创作

      在做影视编剧的8年时间里,王棵接触的许多项目都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故事。因此,从2008年到2016年,王棵看了许多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为他之后关于抗战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作家,对一件事情有了丰富的了解和理解后,就很想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实践。”2017年,王棵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在水之涘》,他将家乡江苏南通的乡村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把它放置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这是王棵第一次在抗日战争这个题材上的文学实践。

      从2018年起,王棵就想要以家乡南通为背景,创作一部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并开始查阅与南通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同时他在研究儿童文学,兴趣点也放在儿童文学上。“在2022年下半年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创作规划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也有信心。”于是,王棵采用儿童小说的形式,来完成这次抗战题材的文学书写实践,创作了《芦哨声声》。

      不同于以往的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芦哨声声》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王棵在儿童文学上的一次新的尝试。从这部小说的酝酿、创意的寻找,再到正式的创作,王棵用了几年的时间。加之写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年代,王棵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也许是因为准备时间很长,王棵创作这部小说时,有一种瓜熟蒂落、不吐不快的感觉。

      充分的准备工作,外加更多对儿童文学的研究,使王棵在创作心态上更加自信、笃定,《芦哨声声》的创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化抗战,在方言俚语中感受文化自信

      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经典著作,在这么多好的作品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王棵想要找一个新颖的切入点,于是专门从“文化抗战”这个角度来书写抗日战争。

      “日军的入侵分为武装入侵和文化入侵,文化抗战本身就是抗日战争中的不可忽视的事实存在。”他提到,侵华日军中有一个组织,叫宣抚班,是专门谋划、实施文化入侵的,在日军中专门负责针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宣传战。在这个层面上的战争,叫做心战,从事相关工作的日军人员则被称为心战特务。在看了一些关于心战特务的资料后,王棵在《芦哨声声》中塑造了一个狡诈的心战特务的形象。

      “对抗日军的文化入侵,当时的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是王棵把“文化抗战”作为这部作品切入点的一个深刻原因。同时,“文化入侵”存在于任何时代,因此“文化抗战”的当代性便让这部作品有了现实意义,这是王棵选择“文化抗战”作为这部儿童小说的切入点的另一个原因。

      王棵认为,这部书写文化抗战的小说,就是一场针对母语的保卫战。小说中,日军在沦陷区办日语学校,教中国孩子日语、唱日本歌,而故事里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坚决抵制日军在本地创办日语学校。这是小说的核心情节,因此,必然会有大量内容是关于语言的。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实情,广大乡村地区的人受教育程度是不高的,甚至上过学的人也不多,那么小说中的村民说“官话”也就不太现实了。他认为,如果让村民用“官话”交流,小说就会显得有点生硬。这样一来,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他在小说中加入了方言俚语。

      当然,方言俚语的使用也有情感层面上的原因。南通地区的方言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方言中有非常深刻的文化,而现在孩子中间不太流行讲方言了,方言的流失令王棵感到可惜。因此,他说道:“我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大家更加关注方言,更爱自己的方言。”

      在创作中坚持“儿童本位”

      按照王棵的理解,在创作儿童文学的整个过程中,从构思到正式进入创作,作家心里都要装着孩子。

      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王棵有自己的方法。“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想象我的面前,一直站着一个具体的几岁、几年级的孩子,他在监督我,我写每一段话,都会向假想中的这个孩子默念一遍,直到我认为,他听得懂我的这段讲述、对我的这段讲述感兴趣,我才会进入下一段。”

      在创作过程中,王棵也一直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芦哨声声》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小说,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比不上成人的,即使是正常的普通话表述,作家都要加以思考,使其更加浅显易懂,何况这部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所以,出于对小读者理解能力的思考,王棵在创作时改变了一些表述方式。

      比如写到某些段落时,王棵会觉得用人物对话来完成这段写作任务,效果会更生动、更饱满、更有意思,但想到对话中会出现大量方言俚语,给小读者带来很大的理解难度,他就会减少对话,甚至不用对话,而是用“讲”的方式,把这段内容写出来。如何用极少的对话或者用“讲”的方式写出同样的效果,成为了王棵费尽思量的内容。即使这样做有难度,但为了让小读者更好理解,这个难度也是可以克服的。

      《芦哨声声》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就必然会涉及到对于战争的书写。作品中的一些关于战争的段落,王棵特意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了处理。从侧面去描写,可以避免去赤裸裸地描写战争中血腥的场景、黑暗的人性,引起儿童的不适。此外,王棵对战争下的日常生活图景的描绘,展现出了秀丽的江南风光,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细节也缩减了小读者与书中人物的距离感。

      “我相信,任何一个写儿童文学的作家,无论他以前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家,当他开始写儿童文学的时候,他一定是坚持儿童本位的,他一定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为孩子写作的。”王棵说。

      责任编辑:谢宛霏 周伟

责任编辑: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