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绿色愚公

发稿时间:2025-01-14 13:18:02 作者:赵可法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雪后初晴,寒风刺骨。2001年春节,大年初五,江苏宿迁城南项王故里景点人迹罕至,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围着项王手植槐转悠,久久没有离去。

  在江苏省宿迁市,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绿色守护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古树名木保护和绿色生态建设,以林为伴60载,将青春融于茫茫林海。他始终奔波在护绿路上,从东北的小兴安岭,到西南的三线建设林场,再到老家宿迁。如今,这位老人已87岁高龄,还在为绿色保护和发展忙碌不停。他就是宿迁市林业站退休林业专家、宿豫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张用宪。2024年,他获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称号,还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称号。

  “张老,您过年还来看槐树啊?怎么不在家过年啊?”管理员陈冬梅走过来,关切地问,“外面很冷呢,您看好早点回家吧。”

  “丫头,不对劲,不对劲呢。”张用宪眉头紧皱、瓮声瓮气地说。

  “哪里不对劲啊?”陈冬梅仰头看着槐树稀疏的枝干,疑惑地问道,“我天天在这里上班,怎么没看出来啊?”

  “这槐树不对劲啊。”老人自说自话。

  张用宪把拐杖放在栏杆边,举起手中的相机,从不同方向,对着槐树咔咔照相。初五是小年,宿迁有吃汤圆的习俗。中午回到家,张用宪简单吃了两个鸡蛋大的汤圆后,就独自回房间工作去了。近5年的槐树照片被他一张张找出来,照片堆积满桌。张用宪拿着透明的小塑料尺,逐张仔细比对照片,测量树高、树冠,记录并分析。整整一下午,他都趴在桌边忙碌,竟忘记了喝水。

  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古槐树树冠从上向下在慢慢枯死,树冠已从5年前的160平方米降到60平方米了,树高也从20.18米降到16米了,树身又增加了3个拳头大的腐洞,态势在慢慢扩大。张用宪就像古树医生一样,初步得出结论:项王手植槐生病了、岌岌可危,必须及时复壮抢救!若再不施救,恐怕就要毁灭!无法向子孙交代啊!

  宿迁市城南项王故里院内的项王手植槐,是项王故里珍贵文物之一,江苏省古树之最,至今有2300多年历史。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且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还是古楚文化的标志,宿迁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张用宪越想越害怕,感到身上责任重大。他急得头冒虚汗,再也坐不住了,抢救项王手植槐的复壮措施写满了整整4张白纸。

  为挽救项王手植槐的生命,张用宪先后奔波了5000多公里,自费到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找林业专家商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十几稿抢救复壮方案。同时,各种冷嘲热讽却像冰雹一样向他砸来。

  “老张啊,你都已经退休了,就不要多管闲事了!”

  “你一大把年纪了,甭到处瞎跑,哪个会听你的?”

  “项王手植槐要是自然死了,没你一点责任。树如果被你折腾死了,你要被后人戳脊梁骨骂一辈子的。老张,这个责任比天大啊!”

  ……

  “槐树不能在我眼皮底下死了!”张用宪说,“我不能见死不救啊!”

  1个月后的中午,张用宪的二女儿张向群吃完午饭后,并没回自己家,而是在庭院里侍弄菜园。耳朵灵敏的她听到嘤嘤呜呜、时断时续的哭泣声,细听声音原来竟是从父亲房里传来的,她连忙进屋查看。

  “爸啊,怎么啦?”张向群扶着满脸泪痕的父亲问,“做噩梦了吧?”

  “嗯。”

  “什么噩梦?”

  “我梦到项王手植槐被车撞了,树差点死了,我抱着树干就哭了,惊到你了吧?”

  “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树在项王故里不好好的吗?”张向群鼻子一酸,心疼地说,“爸,你枕头哭湿一大片啊!”

  4天后的清晨,张用宪拿着复壮抢救措施,再到项王故里看手植槐。改良土壤,激活不定芽,诱发新的根系;改用熏蒸法灭锈色粒肩天牛、蚜虫、透翅蛾等,用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喷杀;用1%尿素两次增加树营养;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对古槐施肥、浇水、排涝、松土、除草、病虫防治等综合治理;对树监控、换支架与铁箍……

  中午回家的路上,张用宪嘴里不停念叨。突然,一位瘦挑的妇女骑电瓶车逆行冲他而来。因躲闪不及,张用宪被车撞倒了。

  其时,张用宪已75岁,何尝不是一棵年迈的、需要人精心照料的“古树”。他为了复壮心中的古树,全然忘记了自己。经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拍片检查,张用宪右小腿外侧腓骨骨裂,右臂与脸部严重擦伤。住院9天后,他右手臂缠着绷带,腿上打着石膏,拄着双拐,却坚决要出院,因北京与南京的古树专家约定来现场会诊项王手植槐、磋商复壮抢救措施。

  “爸啊,千万不能去,我替你到现场吧。”会诊项王手植槐那天,张向群极力劝阻父亲,主动请缨要去项王故里替父赴命。

  “爷爷,不要去嘛!”7岁的外甥女拽着张用宪的左胳膊,用稚嫩的童声说。

  “复壮抢救措施是我提出的,我不去怎能行啊?”张用宪坐在轮椅上,慈爱地摸着小孙女的羊角辫,流着浑浊的泪水说,“手植槐就是爷爷的老命,它要是死了,我还怎么活啊?……”

  家人无法,只得推着轮椅,带张用宪到现场与古树专家磋商复壮措施。

  张用宪出院后,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换土、施肥、涂油、喷药。古槐树在他一番细心“治疗”下,到2004年终于恢复了生机,长出4个嫩绿的根系。从2012年开始,张用宪着手培育子代“项王槐”。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经培育出百余株。

  2018年,张用宪去淮安瞻仰周恩来总理故居,发现故居院落里一棵省级二级保护古树、树龄逾百年的观音柳歪斜角度很大,且严重内腐。他奔走相告,向淮安市政府提出救治方案,得到大力支持。最终,观音柳重获新生。

  尼采曾经说过: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向黑暗的地底蔓延。从退出领导岗位开始,张用宪将自己的根就扎向了8524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

  一个人、一个笔记本、一个相机与一辆自行车,无论酷暑与严寒,还是刮风下雪,张用宪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只要有古树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足迹。他先后用了8年时间,完成宿迁市木本植物调研,编撰44万字《宿迁市木本植物志》。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全市古树名木调研,编著7万多字《宿迁市古树名木》,两项均填补宿迁林业史库空白,还编著出版43万字的《宿迁市宿豫区林业史料》。

  有一天整理书籍时,张向群不悦地问:“爸啊,我晓得你还有一个孩子,那是‘大树’,你陪大树的时间怎么比陪我们还多呢?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拼命啊?”

  “保护古树是我这辈子的命。人生很短暂,最终都会死去。百年后,后人看着一棵棵古树还健在,我在九泉之下感觉很光荣!”张用宪响亮地回答。

  

责任编辑:宋宝颖
责任编辑:宋宝颖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