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网

首页 >> 青年作家活动 >> 正文

严燕生:朗诵,关键在一个“情”字

发稿时间:2024-01-15 14:08:00 来源:

 

严燕生:朗诵,关键在一个“情”字

 

 

见习记者 郑欣宜 本报记者 宋宝颖 
 

  严燕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国家一级话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中国诗歌协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话剧《茶馆》《赵氏孤儿》《鸟人》,电视剧《三国演义》《神探狄仁杰》《京华烟云》《孤岛飞鹰》,电影《赚他一千万》等。第一届至第四届“童颂中华”全国总决选评委。

 

  因为在《甄嬛传》中为“大管家”苏培盛配音,严燕生得以被年轻观众所熟知。近年来,他深入大中小学讲授戏剧课、朗诵课,更是成为许多孩子心中的艺术导师。

  当北京人艺“老戏骨”开讲语言艺术大师课,都能教给我们哪些“干货”?近日,严燕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他的演艺经历与教学经验。即使隔着电话,严老师的声音仍然洪亮悠扬、嗓音醇厚,聆听他的讲述,只凭声音,便品味出语言的独有奥妙。

  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抓住角色特点,让人物“立”在舞台上 

  “我这一辈子演了不少小角色。”36年的话剧演出生涯中,严燕生塑造了60多个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的“绿叶”角色,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他都能抓住角色特点,让人物“立”在舞台上。

  “怎么通过仅有的几场戏把这个角色演得鲜明,是扮演绿叶的难点,如果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演员的最高任务也就完成了。”数十年间,严燕生在舞台上塑造出伯纳德、陈博士、公孙杵臼等众多外貌性格迥异、声音与说话方式各具特征的经典形象。

  其中最令严燕生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80年代他进入北京人艺不久时,在话剧《谁是强者》中饰演的江南某机械厂供销科赵科长。角色要说江南普通话,北京土生土长的严燕生便跟着苏州本地人一字一句学“苏普”。演出后,这部戏在当时获得了极大轰动,一个带着一口南方口音的经典小职员形象也被严燕生留在了观众心里。“观众喜欢、认可你,绝对不在于角色的大与小,而在于哪个人物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丰富的舞台演艺经验、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为严燕生深厚的配音功底奠定了基础。因为声音条件出众,入行后,严燕生得以跟随董行佶、周正、苏民等当时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学习朗诵,外出演出。随着传媒形式的不断丰富,他开始录制广播剧,并参演、配音了《三国演义》《神探狄仁杰》等经典影视作品。

  严燕生说,以前电视剧的配音主力很多都是话剧演员,因为话剧演员“演的就是人物,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扮演角色,就要成为角色,深入戏中所处环境、近距离体验角色生活,是严燕生在演戏期间的必修课。

  直到退休后,严燕生仍保留一种观察的习惯,他经常到天坛公园锻炼身体,观察晨练的老人、和他们聊天,如果某个人的声音有特点,他便会随时记录下来,反复揣摩。“对于我们职业演员来说,就要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人的性格不同,说话的腔调、语速,发音的位置都不同。”讲到这里,严燕生立刻提起声线进行示范:“比如说话‘嗲’的,声音位置一靠前,说话一下就薄了。”紧接着,他又转变发声方式,声音立马变得低沉浑厚,“声音厚,就要用你的胸腔共鸣,饰演重臣或是陛下,就是这样的状态了”。

  在人艺1999年上演的第二代《茶馆》中,严燕生饰演了庞太监一角。通过研读剧本、研究发声,舞台上,他将太监特有的说话腔调拿捏得恰到好处,也正因为这个角色,后来《甄嬛传》的配音导演才请他为“苏培盛”配音。“我稍微加了一点北京的儿化音,再加上一点点‘娘娘腔’,这样声音就很贴合人物。”严燕生说。

  朗诵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要教孩子“说人话” 

  退休后,严燕生逐渐将重心转向语言艺术教育工作。近年来,他为中华女子学院学生上戏剧课、排演戏剧,担任中小学教师戏剧表演、朗诵培训讲师,并指导青少年儿童排演校园剧、童话剧。此外,他还担任了“童颂中华”“曹灿杯”“中华好童声”等全国性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的评委,投身于青少年朗诵教育的第一线。

  在指导孩子朗诵的过程中,严燕生感受到了幸福与满足。在孩子们眼中,他是亲切、和蔼又博学的“严燕生爷爷”。谈起少年儿童朗诵教育,他有说不尽的热情:“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想要学好朗诵,首先要练好基本功。南方地区受乡音的影响,一些词的调值想要读准很困难,让我特别惊喜的是,通过练习朗诵,很多南方地区的孩子现在普通话说得都很标准。”另外,他也指出,少年儿童朗诵的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朗诵在提高语言的同时,也能更好促进孩子学习优秀的文学艺术。

  严燕生表示,自己作为话剧演员,在朗诵中更注重情感和表现力。在教学中,他则主张要教孩子“说人话”,“特别是朗读散文和故事,要先让孩子能很自然、很生活地表达出来”。如果只想着“该怎么朗诵”,容易形成一种腔调,失去儿童的本真,这是他作为教育者最不希望看到的。

  严燕生观察到,不少在生活中开朗爱笑的孩子,一上台朗读就“没了表情”。他强调,朗诵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关键在一个“情”字,“我们总说,分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情感是关键,如果对作品没有感受,情感不浓,那读出来的声音一定就平了。”

  不同于朗诵,儿童话剧则是声音塑造与表演能力的综合,对此,严燕生总结出三个重点:首先,台词的表达仍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要流畅、要自然;其次,要抓住情感和逻辑重音,将台词的内容层次讲清楚;最后,如果孩子能在演绎中做到分析角色特点,为角色赋予一点独特的性格,便是锦上添花。“话剧是集体的艺术,孩子们在排戏的过程中,能学习、了解到不同的艺术,感受人与人的交流,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谈到好的声音该如何培养,严燕生指出,即使是专业配音演员,声音也不可能百变,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贴近人物进行塑造。“语速如何去变,不同声音该从哪个发声位置出来,这些都需要有意识地去练。热爱语言艺术,多在生活中观察、积累、练习,才能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责任编辑:
加载更多新闻